近日结束的第4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传来喜讯,来自中国的4位选手在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位列总分第一,成为世界唯一的“全金战队”。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张天纵获得了理论考全球第二、总分全球第三的优异成绩。记者获悉,这是时隔9年后上海学生摘下的首枚国际化学奥赛金牌。
第4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于7月23日至8月1日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举行。经过两场激烈的角逐,本届比赛诞生了30枚金牌、57枚银牌和83枚铜牌。中国代表队的4位选手发挥出色,获得4枚金牌,位列团体总分第一,其中3位更分列本次国际奥赛总成绩前五名。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日前主办表彰会,与会专家都认为,上海的这枚化学国际奥赛金牌含金量很高,来之不易。因为,上海学生上一次摘得国际化学奥赛金牌还是在2007年。这枚化学奥赛金牌我们为何等了9年?
有观点表示,近年来,上海选手多次入选国家集训队,来自全国的佼佼者角逐4个国家队名额,竞争何其激烈。再加上比赛也有很多偶然性,外省市选手的刻苦精神和求胜欲确实更胜一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海学生与其它省市学生相比,优势在于英语水平一般都高于全国水平,但是物理化学水平的排名则比较靠后。上海学生最近一次摘得国际物理奥赛金牌是在2012年。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近年来高考的保送生政策一再收紧,对于学科竞赛生而言,只有国际5项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员才有保送资格,因此,真正通过化学竞赛拿到保送资格的学生非常少。
现场,一位专家也坦言,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的瘦身,高校在对资优学生的保障力度上有所削弱,一些拿到奥赛一等奖的学生仍进不了理想的国内大学。他呼吁,高校能否通过自主招生为资优学生提供保障,呵护好他们的学科兴趣,让更多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心无旁骛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华东师大二附中副校长施洪亮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该校学生连续多年摘得化学奥赛金牌,这或许与当时学校就位于华东师大校园内,学生能非常便利地进入大学实验室做实验有关。他希望更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向中学生开放实验室,提升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
文汇报记者 钱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