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金恺迪在复旦医学院枫林校区一间人体标本展示馆参观标本。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在复旦大学诸多院系中,法医学是一个很特别的专业。法医学隶属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除了临床八年制以外拥有最多应修学分的专业,但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每年都是个位数,今年的毕业生只有2人。
在公众眼中显然颇为神秘的法医,到底是怎样培养的? 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2016届法医学系毕业生金恺迪。
走的比留的多,老师比学生多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金恺迪,以“千分考”700分 (满分800分) 的成绩获得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名额,最终被第二志愿复旦大学医学实验班 (大类招生) 录取。大一时,金恺迪选择攻读法医学 (小专业),当时这个专业共有14人。
法医学的“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金恺迪记得很清楚:“大学期间,先后转走了11名同学,我们这一级法医学只剩下3个学生,最后毕业的只有2人”。其实,金恺迪的家人也曾建议他转系学中文,他再三坚持,才得以留下。可叹的是,今年之后,坚定地在法医学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只有金恺迪一人,未来3年,他将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法医病理学专攻心源性猝死研究,而另一名法医学毕业生潘同学则选择保研进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脑科学专业,到底还是和法医学“分道扬镳”了。
上海医科大学自1984年起设立法医专业,是全国最初开设法医专业本科的六所院校之一,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虽然法医学是应用型专业,但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校的法医学相比,复旦大学法医学更侧重科研。
对普通人来说,法医是一个很神秘的职业,因为一些以法医为主角的职业剧的热映,在一定程度上令“法医”在大众视野中成为一个冷静、睿智、正义、然而有些孤独的形象。在金恺迪看来,法医确实是一个孤独的职业,要成为一名法医,需要具备冷静、缜密、思路开阔的素质,“和外科医生比较类似”。这种“孤独”在法医生涯中贯穿始终,甚至在求学之时就已有体现。
和人们趋之若鹜的经管、计算机专业不同,法医学绝对是一门鲜有人问津的“大冷门”专业。据悉,复旦大学法医学在2000年前有时是隔年招生,平均一年招收10至30名学生不等;2000年后,尤其2010年前后,从该专业毕业的人数平均每年为4至6人,2016年只有2人。然而,在毕业人数已经很少的情况下,“大约只有20%的毕业生会在就业中从事法医职业。”金恺迪说。
金恺迪上的专业课,在全校范围内来看,也是很特别的。
“一共有12位老师给我们上过课,还有几位非教师编制的老师带我们出过案子,可是上课的学生一直只有3人”。经常的教学场景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对着3个学生,连上4个小时的课,3个学生就坐一排,老师站在学生对面,随时可以提问、互动。
不过,法医学专业从来没有“轻松”一说,更没有机会和其他人一样“翘翘课”,金恺迪在本科5年中,一共修完了236.5个学分,校园课程系统显示他上过86门课程,而这个数字几乎是大部分普通复旦学生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