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沿着主干道一直向前,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校训碑,上面镌刻着“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八个隶书大字。9月初,华东师大正式公布《华东师范大学章程》。章程提出,将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规范。在校方看来,制定和公布章程,正是贯彻和发扬校训精神的体现。
学校前身在上海高校中最早使用校训
华东师范大学是在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其中圣约翰大学是上海最早使用校训的大学。从1879年成立起,“LightandTruth”光明和真理就作为校训被镌刻在校徽上。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后来圣约翰大学有了中文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国师范类高校的校训粗看颇为相似,如北师大、东北师大和华南师大的校训中都有“学为人师”,而华中师大和华南师大的校训当中又都有“求实创新”。
在从1951年正式建校后的40年间,和国内大部分高校一样,华东师范大学并未认识到确定校训的必要性。据时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徐豫龙回忆:1990年,在华东师大即将建校满40周年之际,时任校长袁运开在一次校长办公会议上提出华东师大的校训为“求实创新,为人师表”,而张瑞琨副校长觉得“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更好,因为“创造”与“创新”相比,更能体现大学的务实精神。经共同商议,“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被采纳并使用至今。
新颁布大学章程诠释校训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章程》的序言部分是“核心的核心”,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亲自予以修改。序言中的一段就和华东师大及其前身3所大学的校训有着密切联系。
学校秉承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前身学校“自强不息”、“格致诚正”的精神和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传统,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规范,发扬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等传统学科优势,致力于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可以说,章程就是校训精神在学校办学方法中的具体呈现。”全程参与制订章程的华东师大副校长郭为禄告诉记者,此次章程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第八条——“学校实行教授治学,依法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自主,确保教授对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的主导地位”,强调校方依法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自主。其中,“教授治学”中的“学”就是学术,“大学是一个组织,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学术组织,这个组织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教授们站在学术前沿,所以在学术领域有话语权。所以‘教授治学’体现的是大学的本质特征。”郭为禄说,在拟订条文时,几乎每个词语、每段话都曾引起教师之间的讨论,“求实”精神让教师们谦卑又有担当。
八字校训始终贯穿在教学之中
华东师大校友、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刘运来自1958年毕业以来,一直在江西师大附中担任物理教师。在他看来,虽然在建校伊始的40年期间没有校训,但“求实创造,为人师表”这8个字始终贯穿在华东师大的教学之中。
他回忆说,在当年的课程中,除了物理学专业知识、数学类工具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政治理论课程之外,每一名学生还必须掌握好实践课程,“现在想来,就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他说,母校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当年的孟宪承校长对这一点抓得非常紧。在学教育学课程期间,学生要花10个星期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每人分别到两所中学里,又要学当班主任,又要学授课。“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获。”当时很多人认为,一样到中学教书,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说不定还比师大学生强。但他却认为,正因为华东师大这种独特的教育实习课程,当年在同一所中学比拼教学,师大学生绝对有优势!
华东师大校长陈群至今还能清楚记得当年自己背着行囊,辗转来到丽娃河畔,面对这个充满知性、灵动和自由气息的校园时的美好感觉。他表示,华东师大真正的美好,不在她的外表,而在于她的气质和传统。“大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除了获取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而一所大学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一个人,既取决于大学的精神、传统和办学水平,也取决于这个人对于大学生活的参与。这样,当一名学生毕业离开的时候,都会因而完成‘品性的陶熔’。”
文汇报记者 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