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去年在全市推出“零起点”教学后,在家长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面对学前教育参差不齐的学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怎么操作?”“取消纸笔考试后,评价的依据是什么?采取表现性评价检测些什么?怎么检测?”家长们焦虑,老师们彷徨。试点一年来,黄浦、金山两个区和35所学校围绕“零起点”、“等第制”展开研究,已取得不少经验。今年9月,这些经验就要向全市小学推广。
上海理工附小:拼音学习调进度增频率
每年一到暑假,不少幼升小的家长都会忙着给孩子报拼音班。去年开学初,上理工附小对一年级8个班237名学生调查发现,近40%的学生属于“零起点”,从未学过拼音。近50%的学生,通过幼儿园、家庭或课外班初步接触过拼音,大致认识声母、韵母,但发音不规范,不会拼读音节。近10%的学生入学前系统学过汉语拼音,发音准确,且具有拼读音节的能力。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及学情差异的拼音教学与评价的实践研究,校长丁利民介绍,该校的做法是“调整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频率及单课中拼音教学用时”。原先拼音教学用时9周,以往教学反映出,从未学过的孩子的确存在学习“吃力”的问题,因此,学校将教学时间增至11周。
“加的两周(12课时)教学时间,我们采用‘多频率复现’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步一回头’,总共复习12次,增加拼音出现的频率,帮助学生记忆。”丁校长介绍,学生和拼音打交道的时间拉长了,难免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学中,老师们就采用游戏、儿歌、手势操等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针对近10%的学生系统学过拼音,上课好表现,爱出风头,而且慢节奏的学习也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如果教师长期不关注,会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易养成他们不专心听讲的习惯。为此,老师通过“小老师”的方式,让这批孩子发挥优势,激发学习热情。
为了增加这两周12课时的教学时间,学校将教材中最后一个单元“看拼音读课文识字”进行弱化处理。加上一年级结束时,没有期末考试,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基本能完成。
“调整进度,增加频率”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看到,零起点的孩子完全能适应学习的步伐,学得不吃力;绝大部分学生不规范的发音获得了老师的关注与纠正。拼音学习结束后,99%的孩子们认为自己学会了拼音,自信满满。95%以上的孩子均能在每一阶段正确认读所学的拼音。
卢湾实验小学:“翻转小卡片”评价新改变
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老师和孩子们常会选择“翻转的小卡片”来一起完成学习。这是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数墙》,让大家感到新奇的是,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有4张小卡片,分别写着“算”、“听”、“说”、“找”4个字。
当小朋友认真倾听,找出录音中所说的数墙规律中的关键词时,老师微笑着评价孩子:“听得真认真,关键词找得真准,把代表听和找的小卡片翻过来吧。”得到评价的孩子非常高兴,翻转着桌上的小卡片……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会利用小卡片评价同伴们是否计算得正确。小组汇报时,他们又会利用小卡片评价汇报者是否说得清晰……
当所有的卡片翻转后成为一幅小拼图时,拼出的图案是学校吉祥物在向小朋友们跷大拇指。3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通过卡片了解学习的方法,认识到自己哪些知识有所缺失。
这些小卡片的不平凡功效,正是该校开展“零起点”教学的“秘密武器”。校长虞怡玲介绍说,《数墙》教学中,4张小卡片上每一个字都是根据教学目标中的核心关键架构的。这4个字把基于课标的教学核心外显在学生的面前,当达成一个目标时可以通过老师、同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把这个目标的小卡片翻转。
在她看来,一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同时对这种显性化评价的方式非常感兴趣——因为最终全部翻转的小卡片不仅代表一节课中所有目标的达成,更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文汇报记者 钱钰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