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目标还需要调整,中小学教材设计编写以及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还需要改变,现有教学评价应该较大程度做出更改。”在昨天举行的上海“‘讲台上的名师’教学展示及学术论坛”英语专场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著名英语教育学专家龚亚夫教授提出,英语教学以往以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其实这远远不够,英语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心智和生活,从培养“全人”的角度来考量。
沪杭两地名师真实互动
“讲台上的名师”由市教委主办,市教师学研究会、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徐汇区教育局承办。世界外国语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上海市英语特级教师朱萍和浙江省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杭外英特校区)督学、浙江省英语特级教师胡跃波“借班”世界外国语中学8年级学生,分别展示了《Educational visits》和 《Culture in mind》课程,并从《创设多元互动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自治》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两个角度,与在场的百位英语教师分享了英语教学上的经验和心得。
上海市英语教学专家、特级教师、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负责人何亚男点评说,两位教师的课程特点,在于通过真实的互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英语教材给教师提出挑战
“朱萍和胡跃波的展示课上,老师们通过灵活的引导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这非常不容易。实际上,目前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为老师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调整提出了诸多挑战。”龚亚夫说。
在朱萍的公开课中,学生们通过互相提问、设置访问等环节,提及游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游学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益处等,每每提及此类问题,学生们可说的话都有很多。但反观英语教材中,与“假期”有关的话题却呈现出“中国式旅游”的内容:吃了什么、看到什么、跟谁拍了照片。“这样的教材编写仍停留在仅以语言交流为目标,忽视了思想内涵。”
思维培养应与人格素养相连
英语教学以“培养人”为目标,则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与语言交流目标三者应该相辅相成。
而在当下英语教材里,学习“开门、关门”知识点时,就会很生硬地呈现openthe door和closethe door,然后在句子中反复操练单词和词组。现实生活中,开门的同时,应该回头观望一下身后是否还有其他人,如果有,应该将门保持开门状态,这是生活中的基本礼仪。龚亚夫建议,如果教材中可以加入这样的细节,对学生人格塑造有很大帮助。而将这样关心他人的思维方式融入文本,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行为习惯。
文汇报记者 张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