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中国家庭而言,孩子的作业等同于“作孽”——太多,学生喊累,家长嫌烦;太少,大家忍不住心焦。很多中国老师,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一辈子,却没想明白:为何要布置作业?什么样的作业才有效?
当“十二五”规划直指个性化教育,而课堂统一授课模式尚无法改变时,作业能不能率先破题?静安区教育系统用10年时间研究学生作业,探索作业的“2.0版本”:不要整齐划一的被动训练,要一个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的切入口。
当作业有了丰富的个性化选择,一条弧线漂亮地攀升:每年全市学业绿色指标测试中,静安区中小学生中的“A层”学生比例逐年递增,其他各项指标也排名全市各区县前列。
老师布置作业:只会抄题,不会出题?
必做题、差异性参与题、弹性参与题——这是市一中学生物老师赵清爽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必做题针对每天课堂上新讲授的内容,建议每位同学完成;差异性参与题针对不同学生的“易错点”,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弹性参与题,有能力、有时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做还是不做。很多学生表示:当选择权落到自己手里,反而会关注那些不擅长的题型,“对自己负责”。
静教院教研室主任黄根初介绍,业界的一项研究表明:作业遵循“过犹不及”规律——熟能生巧-熟能生笨-熟能生厌,过度的作业不仅会框住思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作业设计讲究的是科学、适度、有针对性。”
但在设计作业方面,很多老师还是“生手”。
区教育研究院曾做过调研,结果显示:高一高二老师基本不设计作业,将全市统一的练习册拿来用;13%的老师每学期会编纂一些考前复习题,但“编纂”的素材基本限于上网、翻书,将各类现成题目拿来“组装”。
作业难度与学科课程标准之间有何关系?90%的老师表示从没想过;87%表示原创题困难,只能“小鸡跟母鸡”——跟着老教师抄题;85%表示对作业的难度判断基于经验——感性归纳多,理性少。
静安区因此对全区2800名教师开展了系统性的“编题培训”,每学期举行2至3场“题目专讲”,每两周进行一次与编题相关的教研活动。培训要求老师们首先解读课程标准,对习题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编制“最有效的题目”。经过培训,全区教师的编题能力大大提高,以生物学科为例,全区20名生物教师中有4人先后参加了上海市高考、学业水平考的命题组;在不占用其他学科时间的基础上,全区学生生物学科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各区县前茅。
“错题分析表”考验教师讲题能力
“培训激活了老师对题目的敏感度,提高了他们甄别无效、低效作业的能力。”静安区教师的“总教头”——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室主任丁银娣说,编体培训激发起了教师的兴趣点,不少教师进而主动在作业批改上寻求突破。
“零批改法”正是其中的一个范例,目前在全区高中生物学科中推行,将来还会在更多学科中推开。
“零批改法”创始人是育才中学高三生物老师杨绿菲。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新颖的作业批改表:纵轴是学生姓名,横轴是每个题目的序号。她每天把选择类习题发给学生,同时通过网络将这份“作业批改表”也发给学生。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自行统计错误并将错误答案填在相应表格中。比如,第二题错选了B,就在自己名字与题号相对应的方格中填上B,通过网络反馈给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的电脑上会自动生成系统的“错题分析表”。哪类题目错误率集中、每位同学的“失分点”分别在哪里,等等,一目了然。
以往的作业批改方式“粗放、繁复”。老师批改了几小时,最后头昏脑胀,谁做错了哪类题根本回想不起来。“零批改法”将作业批阅权交给学生,老师则腾出精力重点研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
杨绿菲说,“零批改法”将作业批改变成了“学情调查”,真正考验老师的是作业之后的“精讲评”:重点突破集体错误,然后策略性地对待其他错题——错误率在10%至30%的题,在课堂内用较短时间分析;对于错误率更少的题,利用课间采用“问题跟踪,个别辅导”。
尊重学习个性,中等生扬眉吐气
作业题目可以选,作业方式可以变,“其实质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静安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孙明丽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个性”,有的是“百灵鸟”,有的是“夜猫子”;“冲动型”孩子举手发言能伸到老师的鼻子尖,但做试卷做作业就是会犯“低级错误”,比较粗心,“慢热型”孩子就是动作慢,越逼他越慢,但很稳妥,很少“阴沟里翻船”,“这就是学习个性,到老也变不了多少,这样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差距就此产生。”
静安区率先在作业破题,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性。各类学生都对这样的“作业变革”表现出了热情——优秀学生说,有了更多的自主安排;“学困生”说,可以有针对性地补上短板;还有一大群中等生,称自己终于“扬眉吐气”了。
中等生一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课上或课后,老师的精力都放在了优秀生和“学困生”身上,很难顾及他们。但中等生其实是最有潜力的,他们的问题往往源于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方法不当。个性化的作业及讲评,兼顾到了中等生的学习特点与潜能,使他们成了进步最明显的群体。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