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中时起就经常有着这样的白日梦:将来当个小说家,不受朝九晚五的束缚,像《滚滚红尘》里面林青霞饰演的自由作家沈韶华,把喜怒哀乐都置于笔下的人物中。
那段时期,受王安忆和林语堂这两位作家的影响很深,分别模仿过他们的笔风,写了一些小故事。后来看了由他们的原著改编的电视剧《长恨歌》、《京华烟云》,发现曾经在书里读到过的人物在剧中突然变得生动鲜活,故事也更加曲折跌宕,渐渐地,对“影视编导”产生了兴趣。
改变职业方向 从新闻系转到影视编剧
在我还没有真正踏上前往纽约学习编剧之旅前,我一直将持有的这个梦想视作是一个不会实现的白日梦。高中毕业后,出于现实考虑,担心将来工作难找,所以放弃报考艺校,去了本科大学学习新闻。因为喜欢写东西,新闻专业对我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事实证明,学了新闻后,要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毕业那年,遇上媒体业大改革,报业萎缩得厉害,传媒公司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四年的学习和实习经验也告诉我,“新闻”并不是我将来想要从事一辈子的东西。相较于硬新闻的写作,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偏人文的软文或小说会让我觉得更加快乐。在电视台朋友的推荐下,为某法律纠纷节目编过两期故事,这段短暂的“编剧”经历虽然昙花一现,却成了我所有实习中最珍贵的一个片段。
在毕业前夕,周围的同学忙于各种简历投递和面试,而我却一直站在传媒业的大门口犹豫不决,最终我还是选择先去美国享受一段毕业旅行。那时,我只相信这段旅行能给我补充能量面对未来的工作,却不料它会改变我今后的人生轨迹,让我在四年之后峰回路转,重拾我高中时的梦想。
在纽约游玩的那段时间,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美国热播剧《法律与秩序》制片人和他的妻子卡罗凌。卡罗凌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每逢周末,这对夫妻都会邀请朋友到他们家中一起看电影,影视作品和舞台剧成了大家聊到最多的话题。熟悉了以后,卡罗凌知道我也喜欢电影,就建议我申请纽约的电影硕士,与此同时,她的丈夫也给了我不少建议。
到美国学习电影的想法来得很突然,因为当时已决定好旅行结束后到国内电视台工作。在和父母打越洋电话时闲聊到这一话题,原本也并不抱什么念想,可父亲却鼓励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纯粹为生活而工作的人是痛苦的,他并不希望我这样。
直到现在,我很感激父母的明理,也庆幸在一段普通的旅行中遇到了贵人,给我指明了生活的方向,让我真正如愿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命运的神奇,新闻专业的学习和实习让我接触了不少人和事,成了我现在许多故事里的素材。所以这看似“四年的弯路”,其实是我生活轨迹中最重要的一个片段。
斩断“名校情结” 弃纽大,转投电影学院
在决定好来纽约学习电影后,我就开始着手于选择学校事宜。当时在纽约旅行期间分别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的招生办咨询,这两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电影学院,其中尤为著名的是纽约大学的TISCHSCHOOL,我所喜欢的导演李安和马丁·斯科西斯,以及美国艺人ladygaga都毕业于这里。但是TISCHSCHOOL门槛很高,在和他们招生办的老师交流后得知该校那一年的编剧专业只打算招收5位研究生,而且申请人最好要有两年以上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这对于从未接触过电影行业的我来说,实在是望尘莫及。
后来,朋友向我推荐了纽约电影学院(NewYork Film Academy),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所学校,或许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总觉得来美国不读个名校纯属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当我对这所电影学院作了深入了解后,却改变了自己先前的偏见。
纽约电影学院是由一位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创办的学校,这位制片人在电影行业涉足多年,熟悉于这一行业各个部门的运营模式,也便有了一套更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和理念。
所以这样来说,纽约大学和哥大的电影学院更注重学术层面的教学,而纽约电影学院更看重学生在电影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很多老师也都曾在好莱坞有过多年与电影相关的工作经验,其中不乏有制片人、编剧和导演。所以,这个学校没有什么应试考试,一切都以“作品”为主。
编剧专业不易读 一学期完成两部电影剧本
在收到纽约电影学院2013年秋季录取通知后,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专业的选择。虽然我一开始在申请该校时填写的是编剧专业,但在开学前我仍可以随时改为电影拍摄或制片。
我在这个问题上有过犹豫,这还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对中国留学生而言,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电影拍摄,因为这个专业操作性最强,对英语水平要求最低,而且毕业后最容易找到工作。其次,就是选择制片,这个专业在电影行业中更偏向经济,如果性格外向健谈,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比之下,选择编剧专业的中国学生就很少。我们这一年的编剧专业包括我在内只有2个中国人,而电影拍摄专业有20多个中国人。这是因为首先这个专业偏人文,对英语水平要求很高,还要求会编故事会写作。我们在第一学期需要独立完成两部80页以上的电影剧本。其次,在中国人印象中,编剧的待遇总不及导演和制片,每当一部电影问世后,人们最关心的是导演和演员,而很少会有人问谁是编剧。
在是否要换专业的问题上,我咨询了很多人,包括不少从事和影视行业相关的师长。在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我知道自己的长处还是写作,不善于摄像机操作,也不够外向到和别人一拍就熟的地步,最终,我还是坚持选择了编剧。
直到我真正来美国生活后才知道,美国人把编剧视为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灵魂;也直到我真正开始学习写剧本写作时才感受到,语言虽然很重要,但它也不过是一种写故事的工具,人们最欣赏的永远还是你的创作天赋。因此,我先前所有的顾虑也被一一打消。
文/郭艳文
(作者为纽约电影学院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