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世界里,不能没有童话。儿童是借助幻想和想象来理解身边事物的。童话,最贴近儿童心理,因而受到小朋友的喜爱。从小把孩子带进童话的王国,不仅能给他们打开一个奇妙的世界,更可以给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美和善的人性种子。
安徒生、格林等童话大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童话故事,也让孩子的世界里增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童话人物。在我国,也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童话大师洪汛涛。他创作了一篇童话作品叫《神笔马良》,描写了一个童话人物叫“马良”。马良勤劳、善良、聪明、勇敢,成了中国儿童美好形象的代表,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也赢得了世界童话界的赞誉。《神笔马良》获得多项国家儿童文学奖,以《神笔马良》改编的电影曾获得五项国际电影大奖。今年是《神笔马良》创作60周年,为了纪念洪汛涛先生对祖国和世界童话事业的贡献,各地都在举办纪念活动,《神笔马良》创作六十周年暨洪汛涛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座谈会,于4月11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文汇教育》本期特别刊登文章,既是为了纪念洪汛涛先生,也是为了引起老师、家长对童话教育的重视,尽早为孩子打开童话世界的大门,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美丽的人性种子。
给孩子一个有童话的童年
唐池子
早晨女儿对我说,“妈妈,镜子上有一根头发丝。”我正忙着做早点,说,“哦,妈妈没看见。”女儿说,“我知道你看不见,只有我看得见。”我一听,玄了,笑问,“为什么?”女儿说:“我刚从天堂出来不久,所以,能看见隐形的东西。你出来太久了,看不见了!”哈哈!(根本原因是我近视好不好,我俩都知道这个哦。)我问:“谁告诉你的?”女儿说:“我朋友。”“哪个朋友?”(当时以为是在幼儿园听过此类故事。)女儿说:“我的天使朋友呗!他们总是告诉我很多事情。”(好吧,我给她讲过我怎样从彩虹上找到她,那时她是天上的天使,我是地上的天使)我真是顿生羡慕,“这真是太棒了!”“他们还告诉我看见了梦精灵伊莎贝拉呢!”“哇,伊莎贝拉,一定要代我向她问好啊!”(伊莎贝拉是我正在写的童话系列主角,哈)
这是我和五岁的女儿的一段日常对话,就像我从不认为亲子共读一定是一个正襟危坐的时光,这段随性、轻松和童趣的平常对话,背后充满了创意、想象和趣味盎然的儿童思维特点,也许正是童年期理想生活状态的一个切面。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没必要因为对儿童阅读的重视而把这段从整个童年生活切割出来,儿童阅读生活是整个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与其说对儿童阅读的重视,还不如说是对整个童年生活的重视。
童年是人生的童话阶段。童年期的孩子有两个特点,一个众所周知的认知特点就是孩子们对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处于零认知阶段,穿衣穿鞋吃饭上厕所,每个阶段都是经过成人帮助、支持和自身的努力、训练后天才能获得的。这是人人眼中所见的孩子,我们谁都认同的部分。
但是,同时,儿童还有一个一直被忽视、被误读的特点,就是他们思维的特点。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论,即相信世间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风在“捉迷藏”,云在“滑滑梯”,花朵们在“说悄悄话”。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童话。因此,在成人看来普通平常的事物上,他们却表现出令人惊诧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他们在一定时期还会爆发对色彩、声音、形状或者语词某种超乎常人的敏感,这种爆发的异常敏锐的直觉能力,会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天赋。正因为此,儿童期才被称之为最富创造力的时期。所以,毕加索才说:“我用尽一生学习像儿童那样画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试想,如果这个阶段被成人真正读懂,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成人得以小心保护,我们的民族将会多出多少创造性人才?
所以,我以为,让成人正确认识儿童思维的特点,比直接教授几条阅读技能要重要得多。因为阅读问题根本上是一个儿童观问题,你为儿童阅读,可是你却不懂儿童,这不是在对牛弹琴吗?阅读难道只是父母简单地把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语词和情节塞给孩子吗?阅读难道不是一场精神和心灵之间真正平等的交流吗?
因此,只有首先从根本上懂得儿童,才能帮孩子构建一个理想的童年生活,当然也才能建构一种真正健康美好的亲子阅读关系。
可是,在儿童第二个特点上,成人往往容易犯致命错误,就是否定儿童思维,简单地用成人思维抹杀儿童思维,于是急切地用认知知识来取代、填充他们认为儿童思维荒谬、不切实际的部分。
我想说我们成人思维中最可怕的利器就是重功利,很多家长给孩子阅读就是让孩子早认字、早记住更多的知识,让孩子知其然,却很少花时间跟孩子一起思考探索如何让孩子知其所以然。总是刻意在乎结果,轻视过程和经历。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几年,我观察到身边这样的家长至少占到80%以上,很多家长愿意花很大的教育成本把一个有禀赋的孩子送上一列剥夺其创造力想象力的高速列车,却不愿每天花哪怕两分钟的时间,观察和思考自己孩子身上的特质,不愿花三天的时间虚心学习,改变看待童年的视角和习惯,尽到做好睿智父母的责任。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阅读优秀童话和儿童文学?因为儿童需要优秀童话和儿童文学,优秀的童话和儿童文学是顺应儿童生命需要而产生的。一切优秀童话和儿童文学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温暖的特质,它们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激扬儿童的想象世界,并且同时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坚守爱的信念,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
一旦父母放下阅读功利之心的利器,亲子共读才回复到正确之途:阅读成了童年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阅读体验是童年成长的必然阶段。这是正确开展亲子阅读的根本问题。
具体阅读部分,下面我给大家几条参考建议:
一,学龄前孩子建议多读图画书,引进图画书的图画大多富有童趣,文字精简,题材广泛,是帮助孩子确立正确审美形式较好的艺术手段。孩子舒适地坐在父母膝上,鼓励孩子翻书读图,大人以朗读的语速正确读字。及时分享孩子阅读的喜悦,欣赏孩子在阅读中的参与和发现。鼓励阅读延伸部分,比如孩子对角色的创造性表演等。
二,睡前故事可以选取情节相对简单故事温馨的童话,大人安静朗读,孩子安静聆听,分享一段温暖睡前时光。
三,学龄孩子可选取与现实结合的童话故事,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孩子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比如《女巫》、《彼得·潘》这样的作品,值得双方反复谈论诸多主题问题。
四,最后是几点总原则:第一,永远记住孩子是阅读的主体,不能越俎代庖。第二,亲子阅读的方式是开放的,讨论是平等的,即尊重孩子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对方的想法,如果觉得孩子的认识有失偏颇,引导孩子回到故事中去领悟,避免自己下结论判断是非。第三,永远记住侧耳倾听,从阅读中听到孩子生命成长的各种声音,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第四,保持童心,不妨让家庭生活染上玫瑰色的童话色彩,给孩子一个名副其实的童话童年。
人物名片:
唐池子,儿童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曾获冰心新作奖、冰心图书奖、上海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年度最佳作品、《东方少年》童话大赛大奖、《读友》类型小说创作优胜奖等奖项。代表作品有《班上来了“大猩猩”》《花湾传奇》《爱散步的云》等。
我们为什么相信童话
杨文华
听过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外国小男孩来中国的学校读书。小男孩问他的中国同学,圣诞节会得到圣诞老人什么礼物,中国的孩子都笑话他,说是爸爸妈妈哄你的,哪有真的圣诞老人?这个孩子向爸爸妈妈哭诉,不愿在中国读书了。
对于一个西方孩子来说,没有圣诞老人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在飘雪的圣诞夜,在孩子们的睡梦中,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从烟囱里爬下来,送来心爱的礼物——这是个多么迷人的童话!有了这样的圣诞老人,孩子眼里的世界才变得那么温暖,那么美好,那么充满希望。
西方大人们不可能不知道圣诞老人是个童话里的人物,可他们依然小心地呵护,尽力帮孩子们营造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北欧一些国家,圣诞节是邮差全年最忙碌的日子,要处理孩子们成千上万封寄给圣诞老人的信件。“圣诞老人”会逐一回信,亲笔写上祝福,给孩子送去惊喜。在丹麦,每年8月23日是小美人鱼的纪念日,每到这天,成群结队的大人都会带着孩子来到“小美人鱼”身边,讲述这位美丽善良的“海的女儿”的故事。播种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的,除了美丽的童话,还有人性善和美的种子。
中国孩子为什么不相信童话?是他们天生就没有这份童真幻想?不是!是我们大人,过早地把他们从童话世界中拉了出来,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现实使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事情。除了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外,我们绝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大多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心,远离了童话。
从接受正式教育开始起,中国孩子就没有了童年,就远离了童话。为了不“输在起点”,为了上更好的学校,为了将来就业、成家,为了给父母、老师挣来虚荣与骄傲,他们要面对繁重的作业、频繁的考试、过多的课外辅导。他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看看路边的花草,数数天上的星星,更没有时间仰望夜空编一个美妙的童话。他们的烂漫生命,在功利教育的重压下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在我们的课堂里,知识是标准的,答案是唯一的,容不得半点标新立异和奇思妙想。用“嫉妒”一词练习说话,一个女孩说:“因为百花相互嫉妒,争相开放,开出了一个美丽的春天。”听课老师纷纷议论,把“嫉妒”用在美丽的花儿上,恰当吗?在孩子的眼里,用童话的眼光,花儿完全可以嫉妒啊?而且花儿的嫉妒也是那样美好!而老师从成人的角度,从知识的立场,完全没有领会孩子想象的美妙。
即使是课本里的童话课文,很多老师也教得变了味。一节《去年的树》,老师把课文拆解成一个个的语言训练点,一步一步地训练,鸟儿和树之间的温情,童话的意境和情趣,都被训练得荡然无存。
看来,没有教育者对童话、对童年的深切理解,就不可能真正教好童话。
要保护好孩子的童年,不妨就从相信童话开始。只有相信童话,我们才可能真正走近儿童,走进童年。
相信童话,是因为童话里藏着童年的幻想。在幻想的世界里,儿童的心灵得到最大的舒展,心智得到最好的生长。
相信童话,是因为童话里藏着美好人性的种子。只要我们用适当的方式去唤醒,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结出最甘甜的果实!
相信童话,是因为童话里藏着纯真的童心。童话世界就是童心世界。儿童眼里的世界,才是最最纯真的世界!
人物名片: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
少年儿童幻想智力的开发
洪汛涛
要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提倡孩子们写童话!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们面对的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一个改革的社会。科学在起飞,知识在发展,种种新观念在更替旧观念。我们的少年儿童工作,面临着这样一个新问题:今天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少年儿童应该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少年儿童工作最根本的方向问题。
时代和社会,给我们做了很明确的回答:
今天所要培养的少年儿童,应该是富于幻想的具有创造力的开拓进取型的少年儿童。
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往往注重少年儿童的现实适应力,而忽视培养少年儿童的幻想创造力。热衷保守,偏废开拓。
这和我国历史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相关。中国自古重实学,黜玄学。我国古代那些富于幻想的神话,多被改为实史。我国古代那些反映少年儿童幻想的童话,多被贬为异端邪说,至今几乎湮没无存。
少年儿童文学中,由幻想分子构成的重话,仍被囿置于一隅,而崇尚写实的小说故事。
少年儿童的教科书上,童话也是难得一见。
最为明显,少年儿童的作文课,教师出的作文题目可说全部是写实的,诸如:“我们的学校”,“尊敬的老师”、“好妈妈”、“最高兴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日记”、“给解放军叔叔写封信”、“一次社会调查”,“春天的公园里”、“教弟弟学游泳”等等。当然,这些题目应该让孩子们写,初学写作,写各人自己周围的人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都是必要的。这类记叙文是应该写的。但是看成唯一的,就不对了。不能忽视另外的一面,写幻想文的一面。绝对不写幻想文,也是不当的。
少年儿童除开他周围的现实世界,还有个第二世界,天地广阔的幻想世界。少年儿童的幻想力十分丰富,是我们许多成人所不及的。为什么我们不让少年儿童们去写他们的幻想世界——童话呢?
其实,所谓幻想世界,也是现实世界,有它的客观性。因为少年儿童的幻想,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出自于现实生活。所以,写幻想,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写实,也是一种记叙文。
我在好几个学校调查过,找不到一个班级老师出过幻想性的题目。好多学生告诉我,他们的作文课,老师要求是写实,如果有谁写上一篇童话,是要受批评的。目下,学校里普遍的情况,是学生不会写幻想性的文章,不敢写童话。教师不了解童话,不会教童话。有位教师说,学生作文写童话,我怎么批改?怎么打分?因为他们缺乏一般的童话常识。学生作文非是绝对写实不可,成为多少年来难以改变的戒规。他们说,他们在师范学校学习时,老师都是这样教的,根本没有讲过什么童话,连儿童文学课也不开。这都是事实。教育上,轻视幻想,不全面发挥少年儿童智力特点,应是一种弊病。我们谈教育改革,就要改革这种弊病。
幻想,是科学的先导。幻想,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发端。列宁说过:“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发现不了。”
一个孩子离开幻想,去谈学习,那是不可能有大成效的。少年儿童幻想智力的开发,太重要了。
童话教育,是少年儿童幻想智力开发中的一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一定要很好重视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提倡童话,做童话的普及工作。
我们的辅导员要能讲童话,我们的教师要能教童话,我们的少年儿童要能读童话、写童话。童话,应该去填补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让家庭有童话,让学校有童话,童话和少年儿童同在,不要分离。
因为,大家对童话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这几年,童话作品并不多,好童话太少,童话作者队伍也太小。近年来,儿童文学虽然也培养了一些年轻的作者,但这些新人大多是写小说的,其中写童话的更是寥寥。这说明,要培养一个童话作者,是非常不容易的。写童话,不是化旦夕之功就能够奏效,需要真正的才华和深厚的根底。就这些年的童话状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经验,要培养重话作者,得从少年儿童培养起。
所以,希望少年儿童多来写童话,希望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写童话,希望家长们支持孩子们写童话。
提倡童话,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智力,是我们当前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迫切的事,希望能引起各界的重视。
人物名片:
洪汛涛(1928.4.9-2001.9.22),浙江浦江人,后移居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文艺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因为创作了童话作品《神笔马良》,而被称为“神笔马良”之父;由《神笔马良》改编的电影获五项国际大奖;出版童话集一百余种,五百多万字;出版《童话学》《童话艺术思考》等多部专著,主编出版了多种儿童文学报刊;是一位集童话创作与理论研究于一身的儿童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