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所言,置身全球经济网格中,教育成功的基准线不再由国家教育标准划定,而是由那些国际最佳表现国家和地区的学校体系决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PISA俨然已成为评估学校教育结果的“公平秤”。而在这一场有关教育与未来的较量上,西方传统发达国家表现差强人意。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2月3日PISA公布结果后的第二天配发分析文章难掩压力:“老牌帝国”手牵手将走向何方?
暗暗发力,谁都不想落后
诚如BBC所说的,PISA测试如同当年给球队排名那样给西方的大学排名,学校们纷纷表示这不科学,但大家抗议完了,回来后就开始暗暗地搞改革、促发展……赛道划好了,谁都不想落后。
有意思的是,这场较量似乎和各国经济与科技实力成反比。英国广播公司如是自嘲。
根据PISA结果,英国人绘制了世界教育格局:中国上海、新加坡、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教育成就,已属“失控的胜利”,遥遥领先的学业成绩无需再做评论。
多年顶着“全球教育第一”名号的芬兰则演绎“不进则退”的现实版,此次表现欠佳。与之相对,同为欧洲国家的瑞士(数学排名第9)、荷兰(数学排名第10)受到鞭策,成为教育新星。相比那些更为富裕的西欧国家,波罗的海地区的爱沙尼亚(科学排名第6)则意外晋级为高表现国家。而在亚洲、南美和东欧,越南、巴西和波兰都尝到了教育促发展的甜头,被英国人称为“虎视眈眈的后起之秀”。
强经济体测试成绩却不理想
“此轮PISA反映出,很多国家的教育表现都比前一轮要好。但在一些高福利国家,教育投入似乎和提高教育成就之间没有清晰关联。”BBC直言,上世纪的强大经济体在这张学业榜单的顶部“集体失踪”。不论英国、法国、俄罗斯,还是美国,教育体系各不相同,结果没有一个在这个全球测试中显示出优越性。
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美国人对此倒也释然。“PISA比的是学生的整体水平,而我们过去20年的成就提示我们,或许我们只需要10%的像乔布斯这样的聪明人就够了,我们要培养精英……”不论民间如何讨论,至少,美国政府早就着急了,从小布什的“一个都不能落下”政策、到奥巴马的“力争上游”,美国政府在做同一件事:夯实国民的整体教育素养。
“老牌帝国”会走向何方?OECD给这些西方大国提供的视角是:其实,现在不仅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成果差异很大,国家之内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也很大。比如,美国的马赛诸塞州的学生表现不俗,与美国的整体表现完全不同。
“既然一个地区可以表现不俗,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其他地区不行?”OECD的提示会否成为这些国家教育新政的指南针,尚且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