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急诊》
第七夜 著
好奇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医学工作者都知道的一句顺口溜是:“金眼科,银外科,铜妇产,累死累活小儿科,死都不去急诊科。”
《要命的急诊》作者拥有十年一线临床经历,其所处的正是压力最大、冲突最多的急诊科,却依然能够跳出单一的医生视角,表达出对求医者难处的理解与同情,还进一步叩问了当下的医疗体制和社会现实。
急诊是人间的小窗口,也是人性的放大镜。这里是生与死相距最近的地方,因此有着最真实也最触动人心的故事。那些无助的声音,也被这本书一一记录:
“钱没了,就再想办法,人没了,就是真的没了。”
“只能说这孩子命不好,现在已经这样了,我们不能把一家子全都搭进去啊……”
“我活了十四年,这次总算可以自己做一回主了,我不会去监护室再拖累你们的。”
“人口基数那么大,得这个病的始终是少数,为什么会是我?”
“现在宝宝没有了,我拼命挣钱给谁花啊?”
“医生,我们不治了……”
拖垮家庭的重症幼童、但求一死的喉癌老人、被当做生育机器的危重产妇、无人收治的“医疗人球”……本书融合了作者从医经历过的47个真实病例,以一名急诊新人的成长串起了急诊科里的世间百态。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普通人陷在各自的困境中,有人拼命地想死,有人迫切地要活。
没有人会否定一线医生的辛苦:高技术难度与高强度的工作、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以及超长的培养周期。许多医生在从业之初就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个人生活的准备,可现实往往更加残酷,毕竟理想不能当饭吃。
在《要命的急诊》一书中,神经外科的住院总雷霆就是这类医生的代表。住院总,即住院总医师,是成为主治医师的必经阶段,需要在半年至一年的期限内每周工作6-7天,且24小时都在病区或附近。连续半年没日没夜的手术和会诊,还时不时要被患者告上法庭。这份繁重而责任重大的工作让他觉得自己像台工作机器,和未婚妻也因此分手。最后一根稻草是一次并不新鲜的医患冲突,他愤而辞职,决定报名“无国界医生”,到世界范围内进行人道医疗救援,做回最纯粹的医生。
作者借雷霆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也发出了自己的诘问:
为什么医患本应是对抗病魔的同盟,现在却像仇敌一般?
为什么为理想付出一切的结果,是连当医生的尊严都被人踩在脚下?
为什么属于医疗系统的制度弊病,最后却让医生背锅?
医学生入学时宣读的誓言,究竟能在现实中坚持多久呢?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