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在1892—1910年开埠通商和开展“新政”期间,呈现出怎样的生机?《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0)》作为一部研究晚清西南社会发展的区域史著作,以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等史料为依托,通过外国人视角,展现了这一时期西南地区丰富有趣的社会细节,如妇女“天足运动”、富商生活、马帮行旅、近代教育等,介绍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种植业、丝绸业、盐业、采矿业等,从多个角度展示晚清时期西南地区富有地域特点的社会发展与变迁,让读者得以一窥西南社会和平发展的热闹景象,对全面认识晚清西南社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0)》
屈小玲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云南)省城首富的住宅及生活方式
里昂商会考察团在云南考察期间,在省城拜访了当地首富王炽。王炽是兼营多种业务的金融巨头,主要从事的是出口贸易和开钱庄、票号,出身贫寒,却抓住了对外开放的时代机遇,最终成为当地首富。里昂商会考察团对其生活方式的记载,则体现了中西方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编者按
里昂商会考察团上门拜访王炽,有机会看到了他的宅院,提供了对其家居生活的认识,“他不拘礼节地接待了我们。因此,我得以目睹了一名家产估计高达五六百万银两的中国人的内宅”。“五六百万银两”属于巨富之列,王炽的宅院却是一座简朴的住宅,“像大部分中国住宅一样大门斜开”。第一层院子里栽种了很多盆景,第三层院子是女眷的住房。考察笔记只对第二层院子做了详细描述:
第二层院子的正面堂屋是客厅。房主人就在堂屋右首的一间屋内接待我们。屋里没有任何奢华之物。只有一张带简单天盖的雕花大木床。木床白天可以当作抽大烟的大沙发。还有几把扶手椅,从木料到式样都很笨重。几何窗格的木窗上糊着薄薄一层白纸,以替代窗玻璃。窗旁安放着一张桌子。唯一两件吸引人目光的物件是一架美式座钟和一张由主人的儿子拍摄的房主人的肖像照片……房主人的儿子是位大“秀才”,长着一张娃娃脸,肥头大耳的,会见时也在场。
王炽业务范围广泛,饶有财产,但其三层院落的住宅,摆设并不富丽堂皇。客厅里可作吸鸦片烟沙发的雕花大床、扶手椅、糊上白纸的几何窗格,都是一般稍有资产家庭的基本家具。一座美式挂钟,属进口高档商品。墙上挂着一幅主人的儿子给他拍的照片,照相机也是进口奢侈品,这两样是西方文化进入主人家庭的标志。墙上没有字画,厅堂没有屏风,表明主人不爱附庸风雅,也不讲排场。王炽家居简朴,应是与其出身贫苦靠个人努力成功创业有关。
考察富商财富和生活方式,显然从属于里昂商会考察团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商务考察目的:
为此我们在想,像我们这位房主人一样富裕的中国富人究竟是怎样花销他们巨大的财富的。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亲戚无数,奴婢如影随形,似乎还不足以解释其庞大的开销。几天后,房主人在他的山庄设宴款待我们时,我们才从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主人那次宴请,是在里昂商会考察团抵达四川旅居重庆期间,参加巴县县令为重庆海关署长举行的饯行官宴时提到:
……先前在云南,主要是在那位开钱庄的富商家做客时,应该说我们是欣赏那些佳肴的,也正是在那里我们算是见识了中国人餐桌上那套怪异可笑而又灾难性的吃法:刚刚咽下了一道油淋淋的烤猪肉,随即又端来甜腻腻的蜜饯;更有甚者,逼着你灌进一大杯甜腻腻的“柑香酒”,同时又叫你咽下刚才说到的那种油水流淌的烤猪肉。……他们认为一席人一顿饭吃上十盘猪肉是很自然的事,这个数据是我们在王家得来的。
考察笔记回忆了在云南府的那天晚上里昂商会考察团受王炽邀请参加晚宴的情景,有嘲讽王炽不懂得如何高雅生活的意味,因此认为找到了部分答案:大吃大喝也是富商消费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王公兴斋府君行状》介绍,省城首富王炽虽未为官,但在中法战争期间,在云南地方政府急难时“垫军需,乐输捐款”,资助官军抗击法国侵略者。中法战争之后,清光绪十三年(1887)唐炯调任云南矿务督办大臣,王炽曾被委任为云南矿务公司总办。因其筹划振兴云南铜、锡矿业出力甚多,“叠蒙大府褒奖”,王炽获朝廷先后赐四品道职衔,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诰封“三代一品”封典荣誉。同时也在地方从事捐资修桥建寺,资助贫苦读书人的公益事业。王炽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3)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68岁,归葬家乡滇东弥勒。作为富商,其一方面要回报国家乡梓,另一方面要为个人及家族荣誉付出。商人为国家出力获得朝廷“诰封”恩赏,这种中国富商的传统,法国人未必能够理解。
1892年、1895年各种法国人考察团队进入云南时,已经历了20年左右战后重建和经济振兴。省城首富王炽发迹于19世纪60年代长江流域开放,并得力于云南本土经济战后重建,以及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之后蒙自向法属印度支那开放。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这位省城首富。或者说,是这位贫苦人出身的省城首富把握住了时代机遇。
作者:屈小玲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