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科技热潮中的人类个体如何进化迭代?“大模型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又面临哪些挑战?
未来已来,2023上海书展从阅读维度勾勒“未来”图景,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展开交流分享。《第二大脑》《大模型时代》《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等一系列人工智能科普新著,在书展现场集中亮相,引发市民读者流连翻阅。
多位专家在论坛讲座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大模型(LLM)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中一项重要技术,为AI系统赋予了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随着以ChatGPT为首的聊天机器人模型火爆全球,“大模型时代”悄然来临。身处大模型时代,人类应创新思维方式,借力探索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
做“大模型时代”下的“智能增强人”
“好的创意是脑机协作的结果,要善于向大语言模型提问题。”科技作家涂子沛以多年科技行业从业经验为依托,深入探索脑机协作关系,潜心撰写国内首部普及第二大脑的新书《第二大脑:脑机写作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他打了个比方,个体应努力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增强人”。
他相信ChatGPT在未来会成为人人都需要的日常工具,但也提醒其现阶段技术依然存在原创性不足、作品知识产权权属不明、作品被滥用等问题。在涂子沛看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并不是互联网产品的最终形态,其终点应该是个性化、人性化的人工智能产品。“第二大脑是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数字记忆库,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帮助我们产生独创性的想法。只有尽快普及第二大脑的价值观和技能,才能使个性化人工智能成为国家、社会的竞争优势。”
“大模型时代的第二大脑”这一重大议题,集合了新智能革命时代人类的发展观,提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图景和商业生态。新书分享会现场,中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乔卫兵谈到,大语言模型为人工智能系统赋予了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大模型时代可以在更广泛领域生成新的创新,由此将对人类未来生产生活带来更加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人类与机器的结合体可以释放巨大创造力,人类通过构建外部数据记忆体——第二大脑,实现个人对大数据及知识管理体系的更新、升级与重塑。”他认为,大模型时代会深刻改变出版传媒业,主要体现在选题、策划、编辑、流程、营销推广等环节;还将深刻改变家族文化社会传承,“第二大脑”让普通人也可以实现精神的不朽。
与其担心被替代,更应学会与AI“双向适配”
人类与AI的本质差异是什么?大模型经常会犯低级错误,这可以代表其真实水平吗?大模型是“颠覆”还是“割韭菜”?——曾任阿里巴巴资深产品专家兼事业部副总经理的龙志勇,抛出破解大模型绕不开的三个迷思。
他在新作《大模型时代》中独创性地将大模型专业知识通过拟人化形式呈现,生动形象地剖析ChatGPT背后的原理。“虽然大模型平均水平高于人类,但在顶级创意上目前仍是人类胜出。同理心并非人类独特优势,人类的差异化在于决策、实现行动,并通过行动获得反馈。其次,不加任何改造的大模型无法达到工作要求,只有在掌握其特点基础上配合人类的开发,才有可能应用于工作。”龙志勇谈到,从工业革命历程来看,组织的生产关系是要去配合生产力发展而变化,要客观看待大模型的短期和长期价值,不宜过早下结论。
他提出一个核心观点——身处新技术时代,需要普通人提升并拥有全新的数字素养,并学习同步升级迭代。“大模型不仅促进了知行合一,同样可以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帮助教学去落地。大模型时代下,人们需要重新瞄准定位自己,与AI做双向适配。”
比如,GPT长期来讲一定是通用技术,未来GPT5、6既需要数据库的增大,也需要算力的提升;对于未来职业的要求,以分析师为例,大模型时代的分析师不仅需要读取分析信息的能力,还需要产生更多“金点子”“好脑洞”的创意能力,否则就有被AI取代的可能。
Uweb合伙人、《Web3.0时代》作者汪弘彬认为,目前人工智能与生活有很多衔接,要辩证看待初入职场时做的所谓“体力活”,“正是这些工作,培养了年轻人走入社会最重要的技能——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即是人类区别于AI的重要特征。未来的职业对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该进一步强化自己领域的职业技能。”
热门科普图书《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作者肯尼斯·斯坦利、乔尔·雷曼是远在旧金山的前OpenAI开放式团队负责人,他们在《创新与中国相遇》主题演讲中认为,伟大的创新通常是反直觉的,因此最好不要设定具体的目标,而是凭借兴趣寻找新颖且有趣的“踏脚石”。中国正在向全球创新中心的方向发展,他们期望这本书可以为中国读者的思维增加有价值的新维度。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陷入奇点:人类世政治哲学研究》在上海书展亮相,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奇点研究院院长吴冠军,带来讲座“如何生活在奇点时代”。
《陷入奇点》通过另类的思想史读解来勾勒政治哲学的演化,并以“真实奇点”与“任意奇点”这两条当代欧陆思想中的激进线索为抓手,来探讨如何与“奇点”共存。并通过批判性地分析拉康、施特劳斯、科耶夫以及巴迪欧、齐泽克、阿甘本、拉克劳、拉图尔等欧陆思想家的学术洞见,具体深入大众文化的“实验室”,列举了《三体》《权力的游戏》《黑客帝国》、三国杀、狼人杀、《率土之滨》等诸多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桌游、手游等这些拥有巨大流量的现象级作品,在“人类世”的界槛处生动解读、探索政治哲学。
关于“技术奇点”这一概念,他认为,今天的技术是个加速的故事,新的技术到来使一切人类已有的智慧、面对问题的想法和物理学的规则失效。技术在“人类世”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人以共同体形态生活——只有在这个条件下,任何技术的创新才不至于随即湮灭,才能够在代际间得到不断传续,在不同共同体间得到不断传播,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持续性的迭代与更新。从这个分析性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世”的到来,恰恰是因为人类这个物种竟发展出共同体生活的智慧,亦即政治哲学,并能对它进行不断迭代与更新。
作者:许旸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