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参观上海博物馆“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今天还进得去吗?”上周六下午3点40分,夏逸扬和爸爸坐地铁匆匆赶到上海博物馆。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夏爸爸来到预约处扫码,显示当天已无余票。父女俩从苏州出发,中午到达上海后,第一站“打卡”上海儿童博物馆,参观完马不停蹄地奔到上博,眼看“博物馆半日游”第二站因没有预约无法成行,他们当即决定改去一公里之外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碰碰运气……
夏家父女“特种兵”式博物馆打卡游,在暑期十分流行。事实上,随着近些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文博场馆正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面对暑假“双高”(高温下的高客流),如何实现观众尽可能快地入馆,怎样满足“爆棚”的参观导览需求,是摆在各大博物馆面前的必答题。记者走访沪上几家热门场馆发现,对于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配各自情况不断摸索的最优解。
难题一:预约还是免预约?
虽然不时有雨,上海暑热依旧。同样高热的是沪上各大博物馆的人流量——上周六,上博接待观众量达9984人次,逼近1万人次的日场单日最大峰值,7434人次观众走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周日,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观众数定格在9910人次,是开馆以来进馆人数最多的一天。
免费、凉快、有文化氛围、“多多少少能学点东西”,这是许多人暑假选择参观博物馆的原因,尤其对父母来说,这里是“遛娃好去处”。也因此,博物馆资源丰富的上海成为许多家庭出游的目的地。“展品太多了,我们下午2点进来,才看完四楼的展厅,三楼展厅看了一半,一楼二楼的展厅一个也没来得及逛。”距离上博闭馆还有5分钟,意犹未尽的何女士带着女儿冲进文创快闪店,选购带给亲朋好友的礼物,而丈夫与儿子还在三楼展厅,抓紧最后几分钟参观。何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是从长沙来上海旅游的,一个星期前,还没动身出发,她便在网上预约好了上博的参观门票。“听说这里很热门,果然人气很足,幸好提前预约没有扑空。”
有提前规划和预约意识、同时能成功预约的观众,是幸运的。上周六下午,记者在上博南广场看到,这里徘徊了不少外地来沪旅游而没有提前预约或临时途经想进馆参观的观众,甚至有个别人因预约不上而着急。“时不时刷新下预约平台,还是有机会可以刷到动态释放的余票。”在场的工作人员一边安抚观众情绪,一边指导他在手机上查询最近可预约的场次。考虑到天气炎热,馆方在预约处放置了大功率的雾化降温风扇,并撑起了遮阳伞。“刷到了!”下午3点57分,距离当天最后入馆时间仅三分钟,一位从安徽来沪旅游的女观众幸运地刷到一张刚刚释放的余票,让旁边的人颇为羡慕。
“有观众能临时刷到票,是因为有人取消了预约,这部分额度会第一时间回填票池。”上博开放部副主任章颖透露,该馆日场每日参观人数额度10000人,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实际到场人数为预约额度的80%。根据爽约票占比,又适当扩大了门票的投放量,日场增加1800人的额度。馆方呼吁,无法赴约的观众记得及时取消预约,把参观名额让给有需要的人。而针对爽约行为,馆方也发布了新规——预约未取消爽约2次的,账号将在第二次爽约次日起30天内被冻结预约资格。
“我们进行了科学的综合评估,现下,预约制是适合上博的,可以对超高客流进行有效的分时段分流管控,尽可能快地实现观众入馆。”上博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随着气温日渐升高,加上暑期参观高峰到来,从6月20日“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开展以来,该馆启动了全预约入馆制。为让更多人进馆参观,7月7日至8月20日期间每周五增设夜场,每场额度2000人。
“选择预约还是免预约的入馆方式,是各馆根据参观流量和馆内接待能力测算的结果。”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透露,该馆5月17日起实行免预约入馆至今,客流比较平均,即便是在9点30分至11点、13点30分至15点30分最可能出现大客流的时段,排队时长也基本可控,主要集中在安检口。“这种时候我们会现场动态增加岗位,尽可能加快门口安检通行速度。”他告诉记者,取消预约第一月,客流量同比增长30%,增量中,不擅长使用电子设备的高龄和低龄观众占比较大。
也有热门馆的馆长坦言,取消预约后,馆内人满为患,馆外等候的队伍排到了马路上,惊动周边的交警维持秩序。出于安全等考量,他们在几天后又重新回归预约。
难题二:要不要禁止社会讲解?
实行预约制,对多数人来说操作便捷、时间成本可控,但对不熟悉网络的群体来说却相当于新的门槛;免预约,照顾到了特殊群体的需求,但可能出现烈日下大排长龙的情况,甚至出现黄牛囤票、高价代排队等问题。这样的两难,与博物馆如影随形,不仅体现在入馆方式上,也出现在服务供给上。比如,要不要禁止收费社会讲解?
▲观众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参观“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特展。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随着博物馆研学热的兴起,各类有偿讲解层出不穷,收费少则88元,多则一两百元,乃至上千元。他们大多在社交网站上悄悄“成团”,也有胆大“现场作案”的。以上博为例,针对常设展,该馆每天总计提供十余场定时人工讲解,具体信息每日在馆内大堂告示牌处公布,到时间佩戴工作证的志愿者会出现在展厅门口。工作人员发现,有人摸清这一规律后,竟然冒充志愿者,在展厅门口拿着收款码现场收费。
“我们未授权任何第三方进行营利性讲解服务。”该工作人员提醒观众擦亮眼睛,社会讲解服务良莠不齐,有一部分人讲述的信息较为准确,但也有一些是信口开河,以未经考证的“传说”“野史”来吸引大家,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甚至有些讲解人员直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名称中加上了“上博”二字,导致网友误以为是上博官方的讲解服务。考虑到如果有此起彼伏的讲解,容易破坏馆内安静的环境,尤其是在暑假大客流期间,一群人长时间停留在重点文物前会加剧拥堵,影响观展体验。上博对社会讲解的规定是,单位或个人如果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需报馆方先进行审批。观众在参观时若想即时听讲解,馆内有免费的微信导览以及收费的智慧导览和语音导览,设备供应量充足,涵盖了常设展和特展。此外,还有线上导览资源,可供反复学习和收听收看。
不可否认,社会讲解乱象丛生,但其背后——观众对于个性讲解旺盛的需求,与大多博物馆配备的专业讲解力量有限和时间固定之间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一位观众向记者直言,提前录制好的导览虽然便捷,观展的重点和节奏也可以自己充分掌控,然而如果对一些细节有疑问,设备解答不了,也没有互动。“只要讲解人员专业水准过硬,出点钱请人工讲解也未尝不可。”
7月16日上午,同时持有导游证和该馆基本陈列讲解资质证的徐旦旦带领10余名亲子游游客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参观,拉开了申城试点持证导游进入博物馆带团讲解的序幕。“这是一次有压力的探索,在上海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先例。”周群华介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量超过100万人次,但馆内现有的讲解力量有限,人工讲解的观众覆盖率仅在5%至10%。“为进一步帮助观众沉浸式参观,我们引入语音导览、增强现实导览等数字手段,持证导游是对讲解力量的进一步补充。”
据了解,该馆与两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筛选政治过硬、口碑良好的导游进行长周期讲解培训。为此,该馆准备了超过10万字的学习材料,并在今年6月组织了严格的现场讲解考核,导游的学习材料还将随着博物馆展陈持续更新。目前,首批有19名导游通过考试取得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讲解资质证,随后第二批约20名导游也将参加考核。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旦全面放开社会讲解,公共文化资源必然被侵犯;但有门槛地引入部分能讲、善讲的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发挥其辅助性作用,在文博场馆讲解资源还不是很富裕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尝试,至于是否可持续,要看后面的效果。
作者:李婷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