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居室求学(十九)
要了解一位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创作、生活细节,读他的书信是一条可靠的途径。年轻时,我喜欢契诃夫,读他的小说,留心与他相关的书籍,搜罗好几本他的书信集。近来整理书柜,我将几种集子排在书桌上,又翻阅一遍,很想对朋友作点介绍。
第一本书信集是1935年在上海出版的,出版机构是亚东图书馆,译者程万孚。这个译本应该是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契诃夫的书信集。据译者在书前的说明,他上北京大学时喜欢读契诃夫,翻译了契诃夫的小说《决斗》,那是1927年的夏天。那时,他的一个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朋友也喜欢契诃夫。“因此,每逢礼拜六清晨,他就从清华园跑到沙滩来找我,谈的多半是关于契诃夫的作品同他的逸事等。谈高兴了,连饭也忘了吃,等到太阳斜斜地照到纸窗上时才猛然发觉肚子真饿得可以了。急忙跑到饭馆去吃饭,堂倌在布满了苍蝇的桌子上打瞌睡,炉灶封了火,连火头师傅也睡中觉了。于是只有买几个烧饼,买点花生米,回来当中饭吃。一直谈到太阳入了土,子敦才想起来他的母亲叫他早点回去的嘱咐。像这种情形是常有的事。”译者的说明,透露出那个年代北大清华大学生的读书生活。两个朋友因都喜欢契诃夫,有一位竟从城外跑到城内沙滩,就为了聚在一起谈论所爱,甚至谈得太久忘记了吃饭。读书废寝忘食这回事,是真有过的,发生在老北大、老清华的学生身上。
译者接着说,那年7月,他从日本买来契诃夫书信集,决定译成中文。译者买的是英文版,译成中文后就是我手上的这一本,“书齡”86年了。译者选译40多封涉及多方面的书信,不完全是谈创作的。对文学界、翻译界,我还比较了解,作家、翻译家的名字,大多数都知道,“程万孚”何许人也?查了几种工具书都没收获。在网上查,终于知道星星点点的译者的情况。程万孚先生是安徽绩溪人,同胡适先生是老乡,也有点来往。抗战爆发,他进入军队,曾任卫立煌将军的秘书。西安事变时,他也被张杨羈押,后化妆出逃,从此脱离军界。1949年后,他曾在南京文管部门工作。再以后,程先生在哪里?做什么?再也查不到。我买的这册程译《柴霍夫书信集》,是2019年网购的,书从上海流出,书价:350元。
我的第二册契诃夫书信集是楼适夷从日文转译的《契诃夫高尔基通信集》,1957年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契诃夫高尔基相识很晚,但友情深厚。在创作上,高尔基得到契诃夫的指点和鼓励;高尔基强悍、野性和奇特的经历,是契诃夫朋友圈中的一个异类。他们两位要是一起站在托尔斯泰身旁,都表现得像个孩子。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版图上地标式的作家。高尔基到雅尔达看望契诃夫时,因有警察跟踪,契诃夫总是保护他。警察对契诃夫是尊重、客气的。1902年,因沙皇尼古拉二世不承认高尔基的科学院院士资格,同是院士的契诃夫、柯罗连科愤而退出皇家科学院,辞去院士称号。契诃夫的正直、仗义,对高尔基的友情的表现,在原则问题上的不妥协不让步,在辞去院士问题上的毫不犹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界的佳话。
楼的译本,选择了两位作家之间的通信,是专题性的,有她的特色。
契诃夫的妹妹契诃娃,是契诃夫生活上的助手。她给他哥哥联系出版事物,存取稿费,文学界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消息,也通过他传达。她实际上担任作家哥哥的秘书。她给哥哥的信,更多的是生活方面的琐事,契诃夫不一定爱看,但又离不了。这本书在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译者王金陵。在琉璃厂,我花很少的钱就买回来,自己视为宝贝,实际书价多少呢?六角钱。
还有两册,是朱逸森先生译的《契诃夫文学书简》,主要是契诃夫关于创作的书信,内容充实,可从中看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界的风景,更能学习契诃夫对于文学创作的思想观点、艺术技巧。童道明先生译过几封契诃夫书信,收入《札记与书简》,是他按自己的兴趣和理解翻译的。两位先生都曾在苏联留学,直接从俄文翻译,应该是能比较准确传达契诃夫原意的。我熟悉契诃夫的作品,对他的语言风格早已掌握,因此,不管是读谁的翻译,我只要知其意就行了,译者是否能达到“信达雅”的高标准,我有自己的判断。
书信,是作家全集的组成部分。我们喜欢某位作家,在读他的作品后再读他的书信,既感到亲切,又能深入了解他的全部文学活动。有些作家,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书信甚至比他的作品还有价值。有些作家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读他的书信,你就了解他的为人了。鲁迅先生当年自编《两地书》时有不少删节,到周海婴按手迹原貌编辑出版《两地书》后,我们再读,才发现先生原来是人不是神,鲁迅也有卿卿我我呀!读过书信手迹,先生更可敬可爱了。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