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沪上推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向导》《布尔塞维克》文献展、《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新书出版座谈,吸引并感召更多学子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中国故事。
从兰发里到亨昌里,中国早期报刊文献展出
从兰发里到亨昌里,从《向导》到《布尔塞维克》,循着泛黄文献回看初心出发的路途,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光辉历程徐徐展开。“永恒的丰碑:从兰发里到亨昌里——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向导》《布尔塞维克》文献展”在上海市长宁图书馆展出,将展至7月6号。此后还将在长宁区部分街道巡展。
多条弄堂串起沪上红色地图,兰发里、亨昌里分别是《向导》发行所旧址、《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陈独秀等人决定创办《向导》周报,同时决定由蔡和森担任主编。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张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在上海正式创刊,发行所在老西门肇浜路兰发里(今复兴东路1047弄)3号,由一家名叫“光明印刷厂”印刷发行。陈独秀为《向导》题写刊名并撰写了发刊词。五年间该报探索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任务,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斗争形式、工农运动等基本问题作了分析,被誉为黑暗中国的“一盏明灯”、苦难同胞的“思想向导”。
1927年党中央迁回上海之后,郑超麟奉命恢复出版《向导》,瞿秋白同意了即将出版的中央机关报不应再用《向导》名称,而应改为《布尔什维克》的建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布尔塞维克》在静谧隐蔽的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一栋民宅里诞生,一群年轻共产党人迅速进入新的舆论宣传阵地。
《布尔塞维克》蕴涵着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信念及其志向,使之成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喉舌,宛如清风吹散大革命失败后的阴霾,又犹如明灯照亮了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革命者。可以说,《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期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民众救亡图存的革命意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准备;《向导》《布尔塞维克》等期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宣传成效明显,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的广泛传播,对党组织发展壮大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为了配合文献展览,长宁区图书馆还展出珍稀馆藏图书。除了《向导》《布尔塞维克》报刊的高清影印本之外,还有1956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2年版《毛泽东选集》及大字本,1960年代版《毛泽东选集》英、日、韩、法、德、俄等外语种,《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一卷中文版以及英、意等十余个语种。
传承发扬望道精神,“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三周年之际,《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新书出版座谈会在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举行。
这本书回顾《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出版始末及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陈望道追求真理大道、践行初心使命的心路历程,上海辞书出版社秦志华社长希望从这本书出发,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加强校社合作。
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周晔表示,未来要继续在筑牢信仰之基、深化研究阐释、挖掘红色资源、强化服务导向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伟大建党精神、《共产党宣言》精神的理论研究高地、人才培养高地、红色文化高地、新型智库高地,为培养造就一代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书作者代表、复旦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思政导师孙冰心介绍,“如何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如何让宣言精神走近青少年学生”是撰写初衷。为此,作者特别选取陈望道青年时期的事迹,采用故事讲授与插图相结合的形式,以求更贴近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实现更大效度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引领。
悦悦图书副总经理罗红表示,作为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学子,她对陈望道老校长有着很深的感情,此书将陈望道故事娓娓道来,是打造复旦文化品牌、传承望道精神的重要探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环画项目传承人罗希贤认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图文并茂,采用插图形式,使阅读更有立体感、真实感、历史感,为宣传推广红色文化贡献智慧。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陈光磊教授是陈望道的第一位研究生,他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与陈望道交往中的小故事,描绘了陈望道追求真善美、关心学生、胸有沟壑、谦和低调的风采形象。“陈望道需要纪念、也应该纪念,一代代复旦人应当传承好望道精神,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翟桂萍教授结合《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建设的经历,畅谈面向青少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现实路径,呼吁复旦“星火队”和情境教学馆“播火队”之间持续开展联学共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挥教授以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为切入点,指出此书以小见大,是面向青少年宣传普及伟大建党精神的优秀读物,鼓励更多文化产品能够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红色基因植根人心。
“102年前,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为建党做了理论准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晓林教授结合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评价此书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场馆讲解到馆外宣讲,从红色巴士到电影党课,星火队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让红色基因活起来、火起来。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三周年之际,“星火队”又创新推出《追望超越时空的信仰大道》体验活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蔡薛文谈到,这将激发青少年参观《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时的兴趣和好奇心,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