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人的社会风俗史》
秦永洲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本书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七章内容。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风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以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内文选读:
帝王巡游(节选)
巡游,又称为“宸游”“巡幸”“巡狩”“巡省”等,是指统治者驾车出京城,前往各地巡视,考察官吏政绩、山川地形以及游览名山大川的活动。在行旅史上,一般称为巡游之旅。
《晋书·礼志下》载:“古者帝王莫不巡狩。”黄帝及其后的尧、舜、禹都有过巡游经历。《尚书·舜典》载,舜“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最后确立,天子“五载一巡守”。
到夏商周三代以至春秋战国时,统治者的巡游除了政治目的外,开始有了游山玩水的性质。
上述周穆王、齐景公、楚宣王、蔡灵侯的游玩,都因景色美丽而乐以忘归。
秦汉时期,最辉煌壮观的帝王巡游莫过于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可谓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开创了我国封建帝王巡游的基本范式。他封禅泰山,又奠定了封建帝王的巡幸和封禅制度。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各地旅行中度过,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佳话。如秦始皇颂德纪功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尤其是命丞相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至今仍遗有十个残字,成为稀世珍宝。秦始皇下泰山途中,“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这就是泰山五大夫松、五松亭的由来。
与秦始皇相比,汉武帝巡游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历时之长,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位54年,一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封禅、巡幸、游历达30多次,曾两次北巡,六次西巡,两次东巡,一次南巡。西至雍县,抵于汾阴;北
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东巡齐鲁,封禅泰山,巡游渤海;南达南郡,巡游荆扬,许多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隋炀帝游江都
宋、元、明、清时期,都有帝王巡游,其中尤以清朝的康熙、乾隆为最。康熙帝曾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四十六年(1707年)的20余年间共六次巡游江南,留下了许多墨宝。在金山“留云亭”里题“江天一亭”,故此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在拜谒明孝陵时,御笔亲题“治隆唐宋”,以示对汉族皇帝的尊重;在游西湖时,题写了西湖“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曲院风荷”“南屏晚钟”十景,使西湖更加闻名遐迩。相传绿茶“碧螺春”的名号也是由康熙帝所题,一直沿用至今。乾隆帝即位后,也曾前后六次巡游江南,走的路线与康熙的基本一致,但其游览色彩又大大超过康熙。
总体说来,帝王巡游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从旅游史或旅游文化的发展来看,则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秦始皇为了方便巡游,“治驰道”“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大大促进了交通、旅行方面的建设。巡游还开发了许多名山大川的旅游资源,如五岳之所以成为名山,就与帝王的不断“临幸”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秦永洲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