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民俗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她也是中国艺术造像的母体语言之一。
近日,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华剪纸数据库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平台建设”的课题成果“中华剪纸数字空间”发布,“中国民间剪纸特展Top100第二回”线上展览启幕。
“中华剪纸数字空间”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精品资源发掘抢救、传承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平台主要包括剪纸作者、剪纸作品、剪纸数据、韵剪之美、云剪展藏、研剪智库、创剪转绎等多个板块。该项目通过采集、整理当代中国不同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者及其作品,将民间剪纸创作者的生存与创作状态、剪纸技艺的民俗内涵、传承与创新探索等内容,形成系统的信息集合,力图多方位呈现中华民间剪纸的发展现状,并传播剪纸的技艺之美。
“中国民间剪纸特展Top100第二回”是上海美术学院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精品资源发掘抢救、传承保护工作所作的探索,于2018年首次举办。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加强“中华剪纸数据库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内涵,本次展览特向社会征集作品,精选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鲜明,能凸显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民俗性、原生性、历史性、人文性、艺术性等多重价值的技精艺绝、内涵丰蕴、特色鲜明的优秀剪纸作品。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中华剪纸数字空间”持续汇聚剪纸创作者及其作品,将其引介于社会的同时,展现更大的社会美育价值。
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艺术创作处副处长岑沫石提到,剪纸艺术是中国的重要民间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目前,上海正在加紧“国际数字之都”的建设脚步,各行各业都在科学技术的赋能下进行数字化转型。此次“中华剪纸数字空间”的上线和“中国民间剪纸特展Top100”第二回的举办,是上海大学在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过程中的一次探索,它有利于学术交流与艺术创作,必将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对非遗传承再生产生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李守白指出,中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但在很长时间内都只能靠实物样板学习和口手相传的方式传承,上海美术学院此次上线“中华剪纸数字空间”,让观者能一览各地的剪纸艺术,为传统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管理和推广提供了借鉴。
《上海工艺美术》主编、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南强调了数据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传统剪纸艺术之外,当代纸艺在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新的艺术形式更多关注纸的物质性和光影效果,他期待数据库能更多关注年轻人的使用状况,帮助他们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创作出更多更鲜活的剪纸艺术作品。
作者:范昕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