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通识课程,典籍导读类图书在市场上层出不穷。如何引领读者涵泳在经典的海洋里,将更多学术成果转码变为公共知识产品?
近日,“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二辑)由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公司出版。此前,第一辑五种去年面世后,七个月内实现三次印刷,丛书第三辑已在谋划中。“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内涵,我们力图让经典与主流传统文化接榫,以经典滋养身心。”该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说。
“不少国际一流学者都提过,真正要写好通识著作,其实比写论文更有难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框架式介绍,还得看作者是否对学问有透彻见识。”复旦大学教授陈正宏正在撰写《〈史记〉通识》,助力经典转码为通识。
融合学术出版与大众普及,传递文化密码
“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立足大众,致力于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融于对每部经典的介绍之中,在梳理经典产生、流传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世界文明影响的源流过程中,传授“真知”,也传递学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智慧。
为保证丛书品质和权威性,该系列作者均为这一领域卓有建树的一线学者,写作要求言必有据,力求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第二辑五种包括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著《〈周易〉通识》、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著《〈本草纲目〉通识》、同济大学教授刘强著《〈世说新语〉通识》、复旦大学副教授许蔚著《〈三国演义〉通识》和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著《〈唐诗三百首〉通识》。
陈引驰谈到,第二辑精选的经典传递了很多文化信息和密码,呈现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中国人身心发展密切相关。比如,《周易》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世说新语》代表中古精英的思想世界和为人风度;《唐诗三百首》虽是清人编选的书,而与早期经典不同,但影响很大,唐诗也很好呈现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三国演义》代表了古代平民阶层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本草纲目》包含丰富的药物学及科学内容,代表了中国人对医学本草的认识,对身体的关注。
其中,易学名家王振复所著《〈周易〉通识》既介绍阅读《周易》基本常识,又详细解析相关符号、图式及相应文辞,为读者打开通向《周易》世界的门户。周兴陆则在《〈唐诗三百首〉通识》中采用专题串讲形式,增强可读性、趣味性。
理解古人也面对当下,让经典滋养身心
“通识,首先是通。《三国演义》是浸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我把这部小说放在通俗文艺的整体脉络里疏通。只有通贯了解小说人物、情节、观念的来龙去脉,才不至于轻易掉入阅读陷阱。”许蔚期待,丛书能够帮助读者把“板结”的认知田地稍作“疏通”,以便收获智性的果实。书中采用了不少一般读者不太了解的口传故事、戏曲表达与出版掌故,对不同专题的论述跳出“三国”看《三国》。“古代经典是人性的结晶,人性是复杂的,我们阅读经典,既是面对古人,也是面对当下。从人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古人,也能更好地面对当下。”
“写作过程中,我试图将十余年来在同济大学所教的两部经典《论语》《世说新语》嫁接起来。《世说新语》不是单纯的小说,它应是贯通‘子’和‘史’两大部类的文本。”刘强认为,“通识”包含三通——贯通,对文本学术发展史及内在机理、逻辑的贯通;汇通,把相关前人研究及海内外研究加以空间上的汇通;清通,“通识”应是集学术性、通识性、通俗性于一体的“清通简要”的文本。
王家葵说,因为李时珍题材的电影、邮票、文学乃至音乐作品的宣介,李时珍成为知晓度甚高的“公众人物”,《本草纲目》书名大家耳熟能详,可真正有机会打开书本翻阅者寥寥;即使草草看过几页,难明究竟。“面向本草学科以外的读者写本通识,能让大众知本草之大略;如有进阶的深度阅读或研究需要,亦可根据小书提供的线索,迅速在原文献中找到答案。”
“中华经典通识(第一辑)广受欢迎,证明了大众读者对优质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的热切需求。”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谈到,对经典古籍通识性的阐释和解读,本身就是发展和转化的成果,同时是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桥梁。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