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至35岁、18至24岁的青年人分别以近六成、近两成的占比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络视听创作主力军,但网络创作并非只是青年人专利。
昨天,首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在虹口区开幕。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发布的《2022年网络视听创作者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2年全国网络视听市场规模预估达到8002亿元左右,在吸引大量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创作主力的同时,拥有一定生活阅历和经济基础的中老年群体,也对网络创作有着较高兴趣。而无关年龄,创作者最热衷的投稿方向包括“记录分享自己的生活”“个人兴趣爱好”“额外的经济收入”“分享知识、看法、观点”等。可以说,以全民视频、全民创作来为美好生活写注,已然成为网络视听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大V创作者已饱和?仍有增量空间!
《白皮书》披露一组数据:2022年,短视频月活用户规模达9.26亿人,网络音频月活规模1.21亿人。其中,作为中心环节的创作,显现出了受众与创作者互动互进、平台与创作者共融共生的态势。以当前几个主流网络视听创作平台为例,在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拥有上万粉丝的创作者数量已经从2021年的900万增长到2023年超1300万。
一边是一呼百应的UP主、播客、博主牢牢锁定拥趸的目光,一边是新生创作者源源不断入场。当网络视听逐渐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大V创作者以千万计的拥挤赛道,后来者能否居上,新入场的创作者还有没有可能弯道超车?
答案是肯定的。《白皮书》对如今的网络视听产业整体有此判断:经过近几年爆发式增长,网络视听行业在用户规模的总量上趋近饱和逐渐稳定,开始往结构性优化和内生增长的方向发展;虽然整体增幅趋缓,但仍有继续增长空间。对比2021年、2022年全国各内容领域网络视听规模和增速数据可发现,受到“降本增效”等策略影响,长视频、游戏直播和娱乐直播三大内容领域的用户规模有了不同程度缩减。与此同时,短视频用户规模仍在高位上稳步增长,网络音频更以月活用户同比增长4.5%的势头显示出“增量黑马”的活力。
什么样的内容在互联网上更受欢迎?《白皮书》显示,生活记录、美食、出行、时尚生活、短剧、搞笑等能满足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内容是网络视听的主流。近两年,随着00后进入大学、迈入就业市场,青年人对专业知识和职场经验的需求也逐渐成为互联网热点。
新兴现代化都市创作群体在上海大有可为
有竞争更有机遇,这样的环境下,创作者该怎样找到合适自己的土壤持续生存?
《白皮书》从目前各平台已形成的典型内容文化风格入手,分析了网络视听头部平台的各自“属性”。《白皮书》列举了四种代表属性:全民参与的生活类社交平台、垂直类多元化交互平台、商业赋能的交互平台、适合于特殊场景的音频交互平台。它们依次对应着能传递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烟火气的抖音、快手,注重“创作创新”、以专业化高质量内容为集聚的B站,人人可参与商品分享、“种草”美好生活的小红书,随时随地听觉陪伴、主打上班族“休息区”的喜马拉雅。值得注意的是,B站、小红书、喜马拉雅这三个更注重专业垂类与创意的平台,都是在上海生根发芽的。
另一层分析也佐证了新兴现代化都市创作群体在上海拥有可观的机遇。《白皮书》指出,国内已形成了三大网络视听创作的高地——北京、上海、浙江。其中,北京和上海作为当前主流平台的所在地,分别代表着当下网络创作文化的两种风向标。在北京,聚集了一批“地域本土文化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与现代化相互交融为核心特征;上海作为创意和设计之都,这里的网络创作群体有着鲜明的新兴现代化都市创作风尚特征,也更倾向于拥抱未来、拥抱新兴技术带来的新鲜方向。
当ChatGPT、AI绘画、AI视频等新技术不断冲击并更新着网络视听领域的理念,我们或许有理由期待,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作为行业发展新的驱动力量,将催化网络视听生态迭代升级。而发生地,也许就是上海。
作者:王彦
编辑:施薇
图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