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
奚美娟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表演艺术家奚美娟首部随笔集,以温婉的文笔书写她的成长经历、阅读生活、创作心得,以及家人和所遇见的长辈,充溢着从生活中所获取的力量,也展示了她的表演艺术观。笔下的黄佐临、周小燕、张洁、李敖、樊锦诗等人物跃然纸上,充满着魅力。
>>内文选读:
双双真不朽,芬芳大地中
——深切怀念张瑞芳老师
最早喜欢瑞芳老师,是欣赏她在影片中所饰角色的台词状态。那时我还在上戏表演系当学生,能看到的影片屈指可数,印象深的也就是著名的《李双双》《南征北战》等,后来还有《家》,但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瑞芳老师那极富感染力的台词表现力。李双双与瑞珏的角色就不用说了,在电影《南征北战》中,瑞芳老师饰演的女民兵队长戏份不多,有一场带领老百姓撤退的戏场面很大,不见首尾的队伍中,村民们拖家带口、神情黯然地急促行进着,默默承受着战争年代国破家亡的人们神情茫然。记得画面的背景是一条盘山小道,荆棘丛生,行走艰难。女民兵队长见到此情此景,突然站到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大声地说:“乡亲们,不要难过,我们还会打回来的……”说完,她又带领村民匆匆撤离。就是这样一句看似常规的普通的台词,瑞芳老师那坚定中略带哽咽、压抑中透着希望,声音有些嘶哑,语气亲切平常的表演极有艺术感染的力量。她甚至还带了一点地方音,用看似随意的语气说出了战争年代具有煽动性的话,既亲切又有力,让人听了要掉泪。用这样的台词体现方法来处理一句很容易被说成概念化的戏剧语言,是我学艺之初获得的良好信息,并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举一反三,获益匪浅。
张瑞芳·《家》
后来我们相识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的演艺生涯从舞台转向了影视领域,和瑞芳老师的接触自然多了起来。我一直欣赏她生活中头脑清晰、思路敏捷,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德高望重的艺术前辈,她一向谦虚随和的人生态度。前几年在苏州金鸡湖畔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颁奖典礼上,瑞芳老师众望所归,荣获此奖项最新设立的终身成就奖。那次活动是我陪瑞芳老师坐车来回的。记得在领奖台上,主持人对她说:我们都是你的“粉丝”。她却回答说:“我一辈子拍的电影还没有你们现在一年拍的多,我才是你们的‘粉丝’。”然后,对着台下坐着的比她年轻的电影人,瑞芳老师真诚并大声地说:“我是你们大家的‘粉丝’!”电影界同仁们送给她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她的敬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几年,瑞芳老师多次住院,每回去看她,她都要和我聊电影、聊表演,听到最多的是瑞芳老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你现在演的很多角色,其实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可以演的。”我知道,她的这句话里,除了对我等小辈的殷切鼓励,应该还有隐隐的遗憾。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瑞芳老师主演了两部引人瞩目的电影:一部是《大河奔流》,一部是《泉水叮咚》。从那以后,艺术活动渐渐减少,而社会活动日见增多,但作为表演艺术家,艺术形象永存才是最高境界。她尽管年事已高,但醇厚的艺术梦依然满满当当地留存在心间无法释怀!事实上我们的剧本创作,长期以来较少关注中老年题材,我们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表演艺术家,在专业上处于优质资源浪费的状态,极为可惜。那个时候,我真希望我们也能创作出中国的《金色池塘》,让观众们再一次欣赏瑞芳老师们无可比拟的表演才华。
最后一次见到瑞芳老师,是在华东医院的病房。那天我去看望,医院正在给她做血透,护士长让我戴上口罩,领我进去站在门口只能有距离探视,只见两位护士在床边忙碌,瑞芳老师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想到人生无常,我心里很难过。以往去医院探视时,她总是有说有笑,谈艺术、聊家常,那些场面像影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在我眼前跌宕。记得有一次,她和我说起自己艺术资料的收藏,她说身边只有一盘电影《家》在电台播放时的录音带,还是老式的,其他影像资料几乎没有。我非常理解她说的情况,由于技术的原因,改革开放前艺术家个人几乎无法拥有影像资料,连我这个后辈,在上世纪80年代演过的一批舞台剧目也没有能够留下完整的资料,一直感到非常可惜。因此,我理解瑞芳老师的遗憾,对于艺术家而言,作品才是她的“财富”,是她的“孩子”。于是我下一次再去探望时,就给她带去了能够收集到的由她主演的电影碟片,还带去了新买的播放机,并教会了陪护如何使用播放机。小陪护看着影碟封面上瑞芳老师年轻漂亮的剧照,惊奇兴奋地说:“这些都是奶奶演的呀!”看到瑞芳老师满心欢喜地默默点头,我想,那一刻,她一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这之后,又有一回去医院探视,一进病房,瑞芳老师就不无懊恼地告诉我说:“你给我买的那盘《家》的影碟,前几天被一个来看我的人拿走了,她还让我签了名,我又不好意思不给。”见瑞芳老师对自己的作品如此珍爱,我赶紧让她宽心,告诉她,我还会再去给她找来的,这才又见她开心起来。多希望那时候的轻松快乐还能重现……
6月28日深夜,我突然接到《解放日报》记者的电话,告知瑞芳老师离世的消息,我好一阵沉默,心中却在自语:“真害怕听到这样的消息呀。”上海电影界的一个“坐标”离我们而去了;也许她在的时候,我们只是享受着那个“高度”的存在,我们不曾想过失去以后,那个领域是否会真的塌陷了一块。我曾经读过瑞芳老师的回忆录,了解到她不同寻常的家庭,她的父母姐妹,她的艺术经历,以及她的爱情。无论艺术造诣与为人品格,瑞芳老师那样的“标准”,在今天的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不可多得!
瑞芳老师从艺七十周年庆典时,我曾经为她献了一首小诗以示祝贺。今天,我想把这首小诗再次奉上,表达我对瑞芳老师无限的敬重与怀念:
雷电划长空,
青春火样红。
双双真不朽,
芬芳大地中。
(作者注:瑞芳老师在《聂耳》中饰郑雷电一角,在《李双双》中饰李双双一角,都脍炙人口。)
作者:奚美娟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