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一口气推出多项全新大展,主要展厅、数万平米展示空间几乎全满,在馆内形成“八展齐发”的态势。八项展览分别是“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特展”、 “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2022“上海设计‘10×10’全球大奖展”、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朝花夕拾——馆藏查寿兴水彩画作品展”。
如此盛况,创下近年来中华艺术宫多个“之最”:展览密度最大、美术精品最多、时间跨度最大、社会效应最好。八个展览各具特色,各美其美,辉映出璀璨的艺术天空。其中,既有引领美术创作风向标的主题创作大展,彰显出强大的艺术叙事能力,也有梳理海派艺术的系列展览,折射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还有很多展览或携手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专业社团,或携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成为不凡的品牌吸引力的实证。放眼全市,也唯有中华艺术宫有能力构建起如此高品质、大体量的艺术大空间,体现了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大美术馆计划”增强上海美术资源配置能力、开创上海美术大格局的目标追求,以最具有时空穿透性的艺术语言,讲好一个个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不负申城国有美术馆“排头兵”的重任。
探源中华文明根脉,讲好创世神话的故事
正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各项大展中,“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占据C位。该展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展品和展陈设计令人目不暇接,走进其中,仿佛令你穿越到了中华文明的神话时代。中华艺术宫凭借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展陈叙事能力,以大型主题美术作品为核心,让美术作品讲故事,成功为中华民族的神话英雄们绘就了一张“中华创世英雄谱系图”,通过梳理“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76组神话故事,构建起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也借助此次展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这项历时七年、涵盖美术、书法、文学、舞台艺术、影视、群文等各领域的宏伟工程得以全景式呈现给广大观众。
强化艺术叙事能力,讲好都市发展的故事
通过美术展览讲好上海城市社会发展的故事,一直是中华艺术宫作为国有美术单位的重要职责。近日,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合作推出的新展 “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便是继“海上风华——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美术作品展”之后,该馆再次举办以上海都市发展为表现主题的特展。在中华艺术宫的资源调配与学术支持下,“2022风自海上”展览展出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收藏的林风眠、李詠森、陆抑非、朱梅邨、俞云阶、杜家勤、陆一飞等艺术家的2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宝武”钢铁生产建设的历史记忆,也与同展览里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相关院校艺术家采风创作的成果形成了非常好的呼应,呈现了工业遗存如何在都市更新中“保留历史,塑造未来”的主题。
梳理城市艺术资源,讲好海派文化的故事
中华艺术宫以自有馆藏为基础,整合配置国有美术机构藏品和人才资源,全力打造以“何谓海派”为代表的系列展览品牌,提振、完善、创新发展海派美术。为打造“何谓海派”系列的首个特展,该馆牵头组成了“历史的星空”展策展及学术研究团队,来自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书画出版社等7家机构的9位专家历时一年梳理了近1500位画家资料,撰就十万余字研究成果,首次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术研究脉络。展览汇聚近现代海派美术史“最强阵容”的百余件原作,叠加丰富的文献资料,使其超越了简单的海派绘画作品陈列展,从更高的层面、更阔的视野来追问“海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派”,这一派别何以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留下深远影响。凭借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中华艺术宫不仅引领了体制内外美术场馆学术方向,也保持和提升了其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何谓海派”系列展览也是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上海“大美术馆计划”成功整合上海美术资源的典型案例。“历史的星空”展品中超过90%来自上海博物馆、朵云轩、上海文物交流中心等各家典藏精品,不仅一次集齐“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四任”、“沪上三熊”等海派“豪华首发梯队”之作,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黄君璧、陈师曾、黄宾虹、赵之谦等大家手笔同样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部分作品为近年来首次公开亮相。即将与观众见面的新展“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史特展”是“何谓海派”系列的第二个重磅特展,聚焦“海派”引发的百余年来上海近现代美术史的演变,并将展示的美术史年代延伸至21世纪10年代,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重要历史阶段的内容。相比“历史的星空”,“艺术百年”展更侧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的聚焦,围绕上海近现代美术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主线,全面反映上海美术家紧随时代在创作观念、审美观念、表现技巧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艺术创作成就。展览再次有多达83件展品来自上海各大国有市级、区级美术馆、美术专业单位和团体,还包括来自民营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再次体现出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的“大美术馆计划”通过资源配置引领海派美术发展潮流的能力。
联合多方专业力量,讲好当代艺术的故事
以强大的吸附能力吸引各方力量争相进馆办展,更让中华艺术宫最近一段时间讲述的当代艺术故事,呈现出如万花筒般的多姿多彩,令观众直呼:原来中华艺术宫也可以很当代,很年轻!这些艺术故事拓展至多样门类,如摄影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设计艺术、公共艺术,也体现出中华艺术宫支持年轻艺术家积极投身创新,把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与营造创新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创新,尊重创新,崇尚创新,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以该馆携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为例,“海平线”是有着36年历史的品牌展览,两年一度,聚焦上海中青年美术家的成长,立体呈现近两年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艺术重要发展与变化。参展的30位参展艺术家平均年龄38周岁,学术视野从上海本土及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向全国和国际延伸。展出的200余幅/组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兼具水墨、水彩、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摄影影像等多元艺术语言形式,整体呈现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学术思考,以及在新观念、新手法、新媒介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在“大美术馆计划”的推动下,中华艺术宫还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进一步深化“文教结合”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主办的“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与2022“上海设计‘10×10’全球大奖展”在艺术宫同时开幕。“上海设计‘10×10’”邀请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10个全球顶级世界设计大奖带来获奖佳作,以图片、实物和影像等方式展出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先锋设计作品127件,也为近期中华艺术宫的展览更增添了国际化的色彩。近期,双方还在艺术宫合作设立了“上海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不仅为培养青年策展人搭建了崭新平台,也象征中华艺术宫在实践“打造上海青年美术家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理想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者:范昕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