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正在CCTV-1热播。作为一档典型的文旅与电视融合的节目,《山水间的家》打造了全新的创作模式,带领观众深入山水田园间,从诗意视角勾勒出乡村振兴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美好画卷。
对中华儿女而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借助家庭这一中转站,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爱家就是爱国,这种强烈的家国感成为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维系中国万千游子的情感纽带,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山水间的家》将“家”与“山水”联系在一起,讲述“山水”间“人”的故事、“家”的故事,不仅展现出乡村人民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也为观众、为乡村、为社会营造出强烈的“获得感”。
绿水青山生发画意诗情 刷新影像美学新表达
作为一档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以其沉浸表达和空间叙事铸就了文化节目的新风向和新气质,也构筑了旅行节目鲜活灵动的美学特色。节目用清新明丽的影视语言,描摹出我国乡村振兴征程中的图景。阡陌交通、沧海桑田、依依炊烟、静夜春山、云雾熹微、青翠茶园……具有诗情画意的田园形象以电视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获得最直观的视觉满足,感受到中国乡村传承了千年的美学意蕴。
《山水间的家》将舞台置于山水间,通过展现乡村生活画面和劳动场景,展现中国人生活方式与美学趣味,让观众从一种更立体、更具质感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乡村。在精神内涵和美感体验的层面,《山水间的家》力求最直接地触及现代人的心中向往,让人们在繁杂忙碌的生活里升起袅袅的美的享受。节目致力于用文化艺术讲述“绿水青山”间发生的真实故事,为观众呈现丰富而厚重的乡愁记忆与精神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耕作往来、鸡犬相闻,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热腾腾的家常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一家人整整齐齐一起吃饭,就是家的味道。
文旅融合聚合乡村传播 创造经济发展新能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乡村为题材的文旅综艺节目正是文旅融合与乡村传播的有机聚合,既促进了文化、旅游和全媒体产生叠加效应,也为文旅融合发展塑造形象、树立榜样、传播经验。
通过聚焦乡村、呈现田园诗意之美、传递乡愁人文情怀,文旅电视综艺在内容创作上有了更多新可能,为当下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能量。《山水间的家》既是综艺节目,也是文旅纪实,节目精心选取了在文旅融合发展层面具有代表性的24个特色乡村。西递村不仅以田园诗画般的美景吸引人,更用浓厚的历史韵味、生动的非遗文化浸润人心;石堰坪村独特珍稀的吊脚楼,让乡村美景与众不同,带来少数民族风情的感召;将军村用稻草做成的艺术品,让古村落焕发生机……《山水间的家》从文化的维度入手,不仅为拍摄地聚集人气,也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艺术手段助力乡村振兴 激活文化自信新动能
用艺术的手段助力乡村振兴,为人民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示新时代“三农”新面貌,是当今电视文艺的重要功能和责任。《山水间的家》创新性地使用“双线并行”的叙事架构,将24个乡村样本容纳于12期节目中,在对比中对乡村振兴发展之路进行了思考,给全国乡村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以第一期节目为例,现代化的浙江鲁家村与保留传统的湖南石堰坪村,恰好体现出两种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取向。鲁家村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石堰坪村村民齐心协力维护182栋吊脚楼,保护百年土家传统文化。
从安格庄村的太行水乡,到赤牛坬村的特色窑洞;从将军村的艺术装置,到隐士村的柿子瀑布;从兰沟村的围炉火锅,到品尝大寨村的特色油茶;从解密“海峡第一村”围头村的致富之路,到感受储良村的龙眼产业魅力;从参与西递村的打更夜游,到礼诗圩村的摸河蚌、捞田螺……《山水间的家》以平易而亲和的“探访”视角,与当地村民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一个个有温度、接地气的人物故事,诠释出动人的家国情怀,折射出整个中国农村在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收获的喜人成果。
《山水间的家》扎根在乡村山水之中,把乡村景观、农耕文化、工艺匠心、特色民俗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都纳入到了节目之中,彰显出中国乡村新风尚,用文艺精品致敬乡村振兴,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文化动力。
作者: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陈瀚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