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度热门词语评选为人津津乐道,透过流行语榜单,可一窥鲜活的社会文化镜像,许多热词和流行语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大众共同关心的议题,折射出时代表情。
昨晚,由上海《语言文字周报》主办的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议语”揭晓。“冰墩墩(冬奥会)”“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数字经济”“卡塔尔世界杯”等等入选2022年“十大网络热议语”;“栓Q(我真的会谢)”“冤种(大冤种)”“退!退!退!”“嘴替”“一种很新的XX”“服了你个老六”“XX刺客”等等上榜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语言文字周报》由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已连续四年举办年度热词评选。编辑部主张年度语言盘点应注意区分“流行语”与“新闻热词”“关键词”等概念,在2021年评选中首次区分了“十大网络流行语”和“十大网络热议语”。
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本年度新出现的词语占一半以上,展现出互联网时代大众极强的语文创造力。比如“栓Q”“退!退!退!”“CPU/KTV/PPT/ICU”等。有的网络流行语“老梗”创造了新意,如“大冤种”从东北方言进入普通话。还有一部分则迸发出Z世代在网络文化社交场景中的特定活力——如“嘴替”,即“嘴巴的替代”,指能够代替广大网友表达心声的人。有些博主或UP主善于捕捉并总结某一群体、某类人共同的想法,且能言简意赅表述出来,引发大家共鸣,于是网友们用“嘴替”表达对这些精彩言论的肯定和对敢于发声者的褒扬。
网络流行语会重塑汉语生态吗?线上征集以外,《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走到上海街头、机构,对市民进行随机调研采访。街采视频中,有读者表示,“自己可能会避免使用流行语,更看重语言行文的规范性”,也从一个侧面代表了部分受众对网络流行语的审慎态度。
据不完全统计,除上榜条目外,“心巴”“炫”“这人能处”“虽然但是”等词条的流行热度也颇高。
今年“流行语”与“热议语”的评选和往年一样,经历读者提名、网络海选、专家评议三个阶段。征集阶段读者共推荐800余条流行语条目。编辑部根据流行度和热度高低,遴选出35条流行语进行海选。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北师大、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浙江大学、浙江师大等机构院校学者参与评议。
上海市语文学会理事、《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谈到,注重流行、事实和整全性是这份榜单的基本原则。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主体都是活生生的普罗大众,如果仅从专家视角“居高临下”进行审视和评点,语言盘点很可能会脱离语言事实的本来面貌。“整全性观照”应当成为语言盘点的基本原则。
“流行语好似一面镜子,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在语言层面的反映,受互联网发展,语言生活愈发呈现空间和时间上的间接性特点,不同圈层的语言使用习惯和频度也有区别。”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昌来看来,“热议语”和“流行语”二者差异在于,前者更多地被议论,后者更多地被使用,能从不同角度客观反映出2022年度的语言现象。
“网络语言生活将成为语言生活中尤其重要的部分。今年部分流行语反映了青年群体的某种焦虑或释然,也算是一种情绪释放的方式。”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研究生车飞谈到,截至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年度流行语启发我们重新认识流行语创造使用的主力军——Z世代等青年群体,“当然也需要更加理性看待网络流行语,并有所引导。”
“流行语成为网络社交的醒目沟通标签,是彰显个性、标新立异的方式,可表达对当下处境的群体感受,寻求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史濛辉表示,无论昙花一现或历久弥新,年度流行语恰是反映时代变迁的鲜活注脚,予人启发。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