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中,76件主题美术作品成为视觉核心。借助学术的研究和艺术的想象与创造,一大批中华创世英雄的形象变得如此清晰和可亲近。盘古、伏羲、女娲、仓颉、神农、夸父、精卫、后羿、嫦娥、大禹……众多中华创世神话的英雄故事和人物弘扬了中华创世文化精神,引导大众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一个个鲜活的中华创世英雄艺术形象是如何创造的?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参展艺术家。
借绘画语言塑出大禹的英雄气概
蒋铁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参展雕塑《大禹治水定天下》作者)
蒋铁骊《大禹治水平天下》,雕塑
纵观美术史,以大禹治水为题材的优秀艺术作品不少。我在创作之初便希望自己这件作品能够在艺术表现、艺术特点等方面,呈现出有别于以往作品的风格,也凸显出自己的艺术语言。大禹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毅力,凭着伟大的献身精神治服了洪水,我在创作时致力于突出大禹治水这种既悲壮又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在雕塑的表达上,我借用了一些绘画语言,一些情节性的表达方式,使整个雕塑画面更体现出冲突感。这是一种比较活跃的画面氛围,甚至带有一些不安定的表达,非常态化的人物动作,意在突出大禹治水的艰苦卓绝。
大禹是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九州大地的一次地理大考察。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雕塑作品将其治水之后“定天下”的这层意涵一并纳入。所谓“定天下”,更多的是塑造大禹坚定的精气神以及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是一个既创造了作品也增强了文化自信的过程。通过此次创作,我对中华创世神话故事、题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此知晓中国人在神话故事上寄寓的世界观、哲学观,对宇宙以及整个未知世界的认识。其间浸润着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我们重要的文化根源。
与青年艺术家共同揣摩仓颉造字的情境
邱瑞敏(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参展油画《仓颉造字》主创人员)
邱瑞敏、李根《仓颉造字》,油画
长期从事西洋绘画创作,我对西方神话了解得更多一些。普罗米修斯、宙斯、雅典娜等希腊神话里的人物都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前我们学画也需要画这些人物的石膏像。2017年接到中华创世神话创作邀约时,我开始琢磨,怎么为我们中华神话里的人物造像,并且把他们的形象塑造得鲜活可亲、令人信服,最终深入人心。
民间流传的仓颉造字,其实有着丰富的历史,例如陕西白水县有仓颉庙,一些地方有仓颉路、仓颉造字台。传说中,仓颉有四个眼睛,有胡须,他是通过飞鸟走兽或者手的纹路、山河这些来造字的——那时候是象形文字。参考传说中的这些说法,我让仓颉的形象作为画面主体。当时仓颉是在石头上铺了一些沙子,把字用树枝写出来的。我想到以这样一个情境来刻画仓颉。画面的背景用于衬托,里面出现的飞鸟、老虎等动物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们并非现实中的动物,而可能是一些变形的符号。仓颉创造的一些原始的字,在背景中也有所体现。既然创作的是神话故事,画面应该有一种神秘感,我于是选择了用一种朦胧的方式来体现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远远未尽,而古人就是用神话来想象整个宇宙是什么样的。
创作这幅作品,我带了博士生李根一同参与,想让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在创作工程中通过“传帮带”脱颖而出。
突破传统绘画观念为伏羲女娲造像
朱新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参展国画《羲娲创世》作者)
朱新昌《羲娲创世》,国画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伏羲和女娲从天上下凡前往昆仑山,共同孕育创造世间万物的故事。我将国画中的兼工带写运用在作品中,既有中国画中写意的一面,也有工整的一面,细节表现得较为清楚。
传统绘画,往往是一张画表现一个场景,而我把不同时空的多幕场景组合在一张画中,突破了传统的一些观念。
这幅画总共出现了三组伏羲女娲:画面中央,伏羲女娲一前一后深情对视;左上方,互相拱手致礼的伏羲女娲正在拜天地,也向天神颂祷;右下方,伏羲在轻轻弹拨瑟,女娲吹奏起笙箫。在色彩处理上也有一些新的大胆尝试:主色调偏红,而伏羲和女娲的颜色是偏冷色调的,人物反倒更显突出。整个画面统一在一种暖色调里,暖色调里有一些局部又是冷的,这反差加深了神话故事所需要的神秘感。
怎么为中华创世神话人物造型,记得当时大家有过激烈的讨论。像伏羲女娲在中国传统的一些国画中也有表现,但如果沿用老的造型、构图,今天的观众难免觉得有审美上的疲劳感。要是忠实于《山海经》里的描述,把女娲画成人脸蛇身,老百姓可能也接受不了,毕竟她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最后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从唯美出发,将人类的一些美好象征、特点“移植”到神话人物上,本身这个创作工程也是为了挖掘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范昕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