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拿顶、踢腿、一字马……刚入冬的上海连续多日阴雨,却没能阻挡一群孩子展示硬底子功夫的热情。他们最小的5岁,最大的也不过11岁,别看脸上稚气未脱,可展示其念白与基本功,却一板一眼架势十足,应了他们练功服上的那几个字“唱念做打”一丝不苟。
这是周日今潮8弄文化弄堂演艺新空间“有戏堂”中,举办的一次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开放日活动。这场展示也回应了很多喜爱王珮瑜戏迷的疑问——在演出、亮相戏曲综艺之余,这一年的王珮瑜在忙些什么?她成为了“京剧小科班”的“王校长”,面向少儿开设京剧普及推广的课程。
今年1月,在“修旧如旧”的海派文化新地标“今潮8弄”,王珮瑜开出了“瑜音社”全国首店。在这样一方充满历史沉淀又不缺少时尚元素的空间,应当做什么?当时的王珮瑜已有安排,把传统文化的普及面向,进一步惠及少儿年群体。于是“小科班”这样一个招收五到十岁孩子学戏的京剧教育品牌。3月,“小科班”开启正式招募,100多个报名的孩子中,最终只有20多个入选。
和一般市场上的“兴趣班”不一样,王校长构想的“小科班”应有一定的“门槛”,不只是要有兴趣,更要看腰腿条件、嗓音条件是否适合学习京剧。而更重要的,是能否长期坚持。除了周六日进行课程教授之外,周二到周五晚间还开放练习班,鼓励孩子能来进行基本功训练,让京剧教学因循传统科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状态。
近一年过去了,经历过疫情影响下的多次线下停课、线上教学,孩子们的“功”有没有长进?“开放日”活动给出了答案。
活动登台的小学员,他们进入小科班不到一年,因疫情原因,学戏不过半年,还未亮相就先声夺人。当听到主持人问:“准备好了吗?”
帘幕后轰然响起响亮又清脆的“准备好了”,让人感受到“小科班”孩子们的精气神。
紧接着,他们排着队,在老师击节打板的有序展示着踢腿、下腰、拿顶、身段等各种基础动作。这些戏曲基本功动作都有一定难度,可孩子们训练有素,信心满满完成全套动作。尤其是下腰,在老师的专业保护下,小学员们一点点挑战极限,其中的佼佼者已经能够捉到自己的脚踝!让台下的家长和观众忍不住叫好。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候场时的站立动作,还是完成动作过程中的小碎步圆场,孩子们把京剧的“规矩”贯穿在了每一个细节。
面对如此劲头,“小科班”的名誉副校长童强及专家组成员童航、陈圣杰、田慧、郭毅、仇一品等京剧演员都忍不住叫好。
除了基本功之外,孩子们在唱念上也有精进。“旦行”展示了《卖水》,“生行”则展示了《奇冤报》。其中《卖水》念白需要小嗓,六个五六岁的女孩细声细气,童声里虽没有角色的活泼,却能听出摸到了些许用小嗓的技巧。到了男孩子们的《奇冤报》,胡琴还未拉起,京腔京韵已响彻满堂。
如此成果,是孩子们在“小科班”用汗水与泪水换来的。
记者注意到,“生行”展示里第一排的小男孩表情尤为认真,挺着圆鼓鼓的小肚子双眼圆瞪。在后台,记者见到的他又回到了“萌娃”的淘气模样。如此反差不为别的,真的是“爱煞了”京剧。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个小男孩名叫曾浠桐,今年6岁。学戏不过大半年时间。而和很多家庭熏陶下爱上京剧的孩子不同,他是因为参与了一场京剧普及课,自此跨入到京剧的大门。妈妈一身时尚打扮,也在旁感慨,自己反倒是受到孩子影响才了解的京剧。妈妈不忘爆料:“别看他台上精气神十足,平日里练功没少哭鼻子。班里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最喜欢看他练功,一边挑战高难度动作一边崩溃大哭,鼻涕泡流到了地板上。”这么苦还要练吗?“当然!”面对记者的提问,桐桐很坚定。这或许就是京剧“小科班”从娃娃抓起的意义——让那些天生注定如热爱的孩子,在纯真无畏的年纪找到毕生执着——这一颗小小的传统文化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以自己的努力与热爱,开出花来。
而除了这些“零基础”学员,有的孩子已经获得了专业的认可。其中,首期学员邬瑷妃取得了2022年上海少儿戏剧“小白玉兰”称号。为了嘉奖她的优异表现,王珮瑜为她颁发一万元奖金以资鼓励。邬瑷妃告诉记者,她已经决定把唱戏的路进行到底。妈妈爆料:她曾发愿,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和李胜素一起演戏,哪怕只是演她身后的一个宫女,也就心满意足了!”
相比于上午的成果展示,下午登台的,则是一群有望成为瑜音社京剧小科班新一批学员的孩子。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看家绝活”,芭蕾、诗朗诵、快板、拉丁舞……自然更少不了唱京剧。登了台还要正式自我介绍,再跟着老师学个“山膀”,转一个“顺风旗”,学两声“小猫叫”,跟着钢琴“啊”几声……辩口齿、看腰腿、听嗓音、测音准、试协调,京剧表演需要的素质,就从这些简单又有趣的小互动中被一一考察。穿绛红色汉服的小朋友,给大家讲孙悟空的故事,坚称自己穿得是“孙悟空的衣服”;着一袭湖蓝色长衫的小帅哥,是看了瑜老板穿长衫的样子,才选择穿这件上台。“淘宝买的”,这个声乐十级、神采飞扬小帅哥回答这个问题时,挠挠头笑得格外腼腆。
“只要不出差不演出,每周工作日,我都会坐在今潮8弄的办公室,等着孩子们来上课。看着他们练功,有时候自己也会跟着练一练。”王珮瑜回忆这一年,不是在去推广京剧的路上,就是在推广京剧的“屋里厢”。这一方面,是让把孩子送来的家长放心——“我想以朴素的行动告诉大家,学戏家庭对瑜音社的信任与托付,我们不敢怠慢、不能辜负”;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时时想到自己戏校时期的老校长王梦云,希望能像她一样,继续播撒京剧的种子,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京剧。
“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瑜音社小科班将培养五百个具有京剧表演才能的五至十岁的孩子,为专业的戏曲院校做好人才储备,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一点‘脚踏实地’的努力。”王珮瑜进而半开玩笑地向戏校同行喊话:“到时候你们就从小科班招孩子好了,我们无缝衔接!”
是的,作为名角儿的王珮瑜,抢救骨子老戏,是对资深戏迷与老先生们有个交代;创新推出“京剧清音会”、上综艺,是为了让浸淫流行文化、未曾真正了解京剧的年轻人借跨界融合得以打开京剧的大门;而如今面对这群可能成为京剧未来的名角儿、未来的资深票友的孩子们,她希望自己能用最扎实的课程,让他们敬畏传统、热爱传统、坚守传统。
作者:黄启哲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李婷
图:活动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