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羌’,寻的不仅是羌,更是每个人心中的根。”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十年寻羌》系列新书首发,摄影家、导演高屯子花费十年,以电影、摄影、文学三种表现手段,记录书写了高山羌人耕种劳作的生活状态,迁徙与回归的感人历程。
《十年寻羌:人与神的悲欢离合》为非虚构文学影像书,包含88幅图、10万字;《十年寻羌》收藏级摄影集收录100幅图、9万字,分迁徙与回归、羌在深谷高山、最后的释比三章,由三获“最美的书”称号的设计师许天琪、彭怡轩设计。迁徙与回归路上,人与祖先、人与乡土、人与祖神的悲欢离合,令人感慨动容。
羌族,因习惯将村寨建于河谷或山腰,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在四川汶川、理县等地的高山和半山地带,羌人们世代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汶川大地震后,重灾区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羌寨被破坏严重,已经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700多位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山寨,迁徙至邛崃的南宝山定居。九年后回乡祭拜祖先、迎请祖神。
“我因大地震后发起的‘羌绣就业帮扶计划’来到高山羌寨。没想到,与夕格羌人、与‘释比’贵生一家就此结缘。更没想到,我的生活方式与拍摄方向,会被一群原想去‘救助’‘帮扶’的高山村民所改变,反倒受到他们的救助帮扶。”上影影城首发式现场,高屯子说,他对这一主题的记录从震后夕格羌寨第一个春节开始。十年间,沿着夕格羌人的足迹,他和摄制组穿行在高山深谷、城市乡村。
“10年来用影像和文字去记录、书写高山之上的羌人,只是想静静地向这个世界讲述:在岷江上游高山羌人的生命里,还流淌着远古歌谣的余音;在他们内心里,还有着对天地祖先的敬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还延续着古老而温暖的四季风俗。”在高屯子看来,中华文化传承至今从来没有断过,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科技不断发展,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人与天地,人与祖国,人和祖先、父母的关系不会变,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相信大家在看我们寻羌的过程中,可能也会生出许许多多的疑问,许许多多不同的感受。希望我们寻羌,一起寻找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靠。”
在夕格羌人的新住址南宝山,有宽敞的房子、平坦的公路,有水电、网络,还有大片生长着的茶叶。政府补贴加上耕种收入,村民们的生计不愁。作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人,“释比”杨贵生和杨永顺不仅走出大山,还带着羌绣、羊皮鼓到成都、北京,又去了香港,感受中国现代都市的繁华。“如果有缘与这本书相遇,你会发现我所展现的,是苍茫历史时空背景下,那些尚存一丝历史余温和乡土气息的村寨里,敬天法祖、耕种劳作的‘羌’,是现实与理想在我心中叠化而成的影像。”书中如是写道。
未来一周,上海三联书店还将联合上影集团、上海图书馆举办《十年寻羌》新书发布系列分享活动。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