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伶伦制律、仓颉造字、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回肠荡气的上古传说随着曲韵一一呈现;邂逅、相恋、离别、花开,美好真挚的青春情感在乐声中悠然荡漾。11月27至28日,上海民族乐团民族音乐史诗《英雄》、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将作为“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参演剧目,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上演。两部不同风格类型的原创优秀剧目,将向观众展现当代海派民乐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呈现民族音乐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气质。
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秉持着“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即将演出的两部作品从制作人、作曲、演员到制作团队多为新生代艺术家,音乐风格、视觉呈现凸显年轻化、当代化、多元化的艺术气质。“《英雄》带有极厚重的历史感,而《栀子花开了》则表现出民乐清新灵动的另一种特质。”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认为,海派民乐创作要有“绝不重复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我们牢牢抓住中华艺术审美的核心,不断探索有品格、有品质的创新。”
致敬英雄,用音符探源中华文明
民族音乐史诗《英雄》首演于2018年,次年被入选为2019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 “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扶持作品。音乐会由乐团指挥姚申申执棒,分为《开天辟地》《乐律之音》《创文造字》《治江理水》《问天逐日》《人民英雄》等篇章,以“英雄”为核心主题,以神话故事为创作母本,磅礴的民族管弦乐引领观众们走近一个个鲜活的创世人物,重温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英雄精神。
音乐会末章更是将视角回归当下,向无数当代各行各业、无私奉献的人民英雄们献上崇高的敬意,歌颂英雄精神的延续传承。“我们用民族乐器讲述可听可感的神话故事,用音符演绎中国英雄的丰富形象,希望与观众们一同回归民族文化源头,在当代国乐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和精神气,更向我们身边每一位平凡的英雄致敬。”罗小慈说。
在此次展演前,项目艺术总监罗小慈、指挥姚申申和作曲家李博禅多次进行创作会,一遍遍地分析以往《英雄》每一个版本的现场录像。从乐队编制,到作曲配器;从音乐处理,到舞台呈现。每一处细节,主创们都多方讨论,以无限接近完美的追求,迎接“英雄”的再度回归。胡琴演奏家张佳伟、唢呐演奏家闫晋龙等倾情投入排练,“弓弦乐器绵长柔美,吹打乐器铿锵有力,两者之间的对话与呼应,诉说代代相传的英雄故事。希望用我们的真诚演奏带给观众更深的艺术触动,重温感人至深的英雄精神。”
“2018年,我和乐团同事们首演《英雄》的场景让我至今难忘。当末章的音乐风格由圣洁变得高昂,背对观众席的我依然能感受到全场气氛冲向热烈高潮,忽然间,我的眼泪不由自主滑落面颊。”姚申申感慨地说:“时隔4年《英雄》再出发,期待用我们的音乐与更多观众产生共鸣,同时也让观众们见证我们的成长。”
跨界融合,呈现新生代民乐的时尚质感
不同于《英雄》的恢弘磅礴,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则展现了青春唯美的民乐“小清新”。该作品首演于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也曾登上第19届和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荣获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优秀作品奖。作品以音乐、绘画、多媒体等多领域跨界融合,通过“邂逅-相恋-离别-花开”四个篇章,演绎一段属于青春的动人故事。青年柳琴、中阮演奏家李霖透露,民乐演奏中带有弗拉明戈、民谣等不同风格的意韵,呈现出新生代民乐的青春气息和时尚气质。
自2017年首演以来,音乐会收获无数观众好评,尤其在北京、江苏、浙江、内蒙古等地及多所高校巡演,深受年轻学子的喜爱。2017年,《栀子花开了》首演于上海交响音乐厅演艺厅,此次展演将首次在主厅上演。排练指挥彭菲说:“从最初的相遇,再到花开的节奏,《栀子花开了》作为上海民族乐团的经典剧目已经伴我们走过几轮春夏秋冬,期望经典的演绎能与观众们再次分享音乐的这份美好情感。”
据悉,此次“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还将举办两场公共教育活动。11月27日演出当晚,一批来自本市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艺术爱好者,将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学生观剧观展团的组织下观摩演出。在演出前,艺术节中心合作音乐类特邀专家,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们提示了观摩演出的相关要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欣赏作品。演出结束后,学生们将把演出观后感上传至学生观剧观展团小程序中,供讨论交流。
作者:宣晶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