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开启,宝塔屹立的“延安风景”映入眼帘。在民族危亡的呐喊声中,音乐家手提小提琴、文学家揣着稿纸、美术家紧握刻刀和版画,与其他文艺工作者一起奔赴革命圣地……11月5日,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演出,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全剧以延安木刻版画作为创意源头、重要素材以及串联线索,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返延安,追溯杨家岭的文艺春天。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于延安杨家岭召开,明确了“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导向,一大批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文艺作品相继诞生,开启了文艺的春天。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唯独版画可以就地取材且制作方便,几块梨木板、几把木刻刀就能拿来创作,而且可以大量传播,许多美术家们就在这小小的木板上创造出了无限的天地,他们投身到斗争的第一线、群众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最动人的形象和故事,以图证史,刻写出一部部恢弘的时代史诗。
为传承延安精神,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了这部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由总导演张晓梅、张云峰,编剧许锐,作曲程远、谢鹏等一线艺术家联袂打造,国家大剧院BDA青年舞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和创意学院共同创演。该剧选择了古元、彦涵、计桂森等版画先驱的十余副经典作品为创作灵感,将版画硬朗坚挺的线条笔触与汉族民间舞的气韵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当代风格的汉族民间舞样式,并结合极具版画质感的舞美呈现,将演员“定格”融入其中,近乎“一比一”还原版画,以动态舞姿让版画“流动”起来,以舞入画、以画代舞,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用文艺当武器”的峥嵘岁月。
“延安木刻版画是艺术家个体对时代的理解和创造,是艺术家视角下的延安场景,每一幅版画都有深刻故事。这部剧很多舞段、剧情来源于版画,在舞台上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场面、调度和人物关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该剧编剧许锐介绍。
舞台上,音乐家和舞蹈家与当地老妈妈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到了人民如母亲般的深情,如厚土般的滋养。女子群舞“挑水”、男子群舞“抗旱”,生动还原了艺术家与劳动人民一起劳作的场景。热火朝天的“入仓”舞段,在热闹的锣鼓声、激扬的安塞腰鼓、飞舞的红绸秧歌中,充分展现出百姓秋收后的喜悦开怀。
家长里短的“调解”、红火的“妇纺小组”、破天荒的“豆选”等舞段,以陕北秧歌与生活化动作结合的方式、诙谐幽默的逗趣演绎,将文学家从格格不入,到打破隔阂融入人民,再到得到百姓认可,更加坚定“为人民创作”的心路历程淋漓展现。
“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美术家在枪炮声中创作、在生死间成长。“当敌人搜山时”“人桥”舞段,以恢弘的战争场面、惊心动魄的编排,诠释了美术家用刻刀记录战火硝烟,用生命践行“以笔为枪”誓言的信念与情怀。一幅幅流传至今的版画作品,激励着当代文艺青年铭记历史、致敬先辈,传递永不磨灭的“延安精神”,描绘新时代的文艺春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观看首演的观众中,还有国家大剧院通过“公益座”邀请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与现场的观众一起观看了这部聚焦中国文艺工作者、以中国革命文艺春风意喻新时代文艺发展春天的原创舞蹈诗剧。
据悉,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还将于11月6日、8日、9日持续上演。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剧照:凌风/摄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