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水彩画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水彩画吸收了西方水彩技法,大批留洋回来的画家提倡“洋为中用、重在写生”,涌现出一大批歌颂新中国、新生活的佳作。改革开放后,新老艺术家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在水彩画创作中不断寻求新的创作语言。随着中外艺术的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与水彩画西方技法不断碰撞、交融……
近日亮相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朝花夕拾——馆藏查寿兴水彩画作品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窥上海海派水彩画面貌的鲜活样本。
查寿兴《渔舟》,1981年
查寿兴是海派水彩画家中较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水彩画创作语言是从老一辈上海水彩画家中习得的,并先后借鉴了印象派、写实摄影等手法,逐渐形成了“中为洋用”的水彩画风格。他的艺术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至今海派水彩画的发展。
查寿兴《庭园》,1999年
2020年以来,查寿兴向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捐赠了80余幅水彩画作品,涵盖了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学习水彩画至今近70年的艺术创作。
本次展览以作品、文献、实景、教案等实物相结合的展陈手段,突出艺术家在海派水彩画新语言探索和水彩画教育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是对上海作为中国水彩画发祥地回溯、研究、展望后的呈现。
查寿兴《丝韵》,2005年
展览以“花·韵”“光·影”“写·实”“美·育”四个版块展开。第一个版块“花·韵”主要以艺术家最爱创作题材之一“花卉”来呈现其艺术发展轨迹。第二版块“光·影”是艺术家水彩画创作又一新阶段,在自己的水彩画作品中融入印象派对光与影的处理手法。第三版块“写·实”集结了艺术家以“中为洋用”艺术语言进行创作的代表作品。第四版块“美·育”突出了其作为美术教育家在培养上海水彩画坛中流砥柱及普及上海海派水彩教育所作的贡献,同时展现了他向美术馆捐赠大批水彩画作品的初心。
查寿兴《园林》,2010年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一直以较完整地收藏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脉络为目标,以艺术家的个体艺术成就反映在上海现当代美术的发展脉络和海派艺术为收藏特色。对查寿兴作品的收藏和展出无疑为弘扬海派水彩画作出贡献,也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发展与积淀的重要资源之一。查寿兴这一捐赠义举也无疑给国内外美术界起到表率作用,对促进社会艺术界支持公益文化事业带来巨大鼓舞,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上海海派水彩画的宣传与普及。
查寿兴《山青青,水青青》,2013年
作者:范昕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