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春秋》(民国期刊集成)(全12册)
范 泉 主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文艺春秋》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乃至整个国统区持续时间最长、基本上按月出版、囊括了当时绝大多数重要作家、进步倾向十分鲜明的文艺刊物。它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艺春秋》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众多现代文学的辞典、目录等工具书都没有收录该刊,相关的研究论著也屈指可数,而影印出版全部《文艺春秋》包括《文艺春秋副刊》《文艺丛刊》的系列刊物就成为推动学术发展、保护和传播珍稀文学史料的当务之急。
近日,上海书店出版社继2012年7月重版《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全30册)、2015年3月出版《范泉文集》(全4册)等范泉编著译经典后,现在又推出全套《文艺春秋》影印本。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范泉次子徐海安先生的无私帮助,他提供了全套家藏《文艺春秋》原刊作为影印底本。
(一)
1986年8月,一位年已70的古稀老人从青海乘长途列车到达了上海北郊铁路站,此时距他阔别亲人和家乡,孤身一人客居异乡已过去了整整28年。这位老人名叫徐炜,1916年9月出生,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人,而他更为世人熟知的是他的笔名——范泉。范泉是著名的文学作家、教授和编辑家,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痴迷的文学事业。
范泉自青年时代就追求进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努力支持党的地下和文化工作,在上海解放后又投身印刷出版系统的工会工作。1979年,他被聘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全心投入文学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现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他以70岁高龄调入上海书店任编审,回到上海重返出版岗位。
1980年代的范泉
1987年,范泉提出编纂《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的设想,在他多方奔走、呕心沥血的主持下,经过十年的拼搏努力,终于在1996年出齐了这套包括12个专集、30分卷、2000余万字的大型图书,弥补了我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时期,文学资料整理出版和学术研究的空白。1997年,这套大系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图书奖——荣誉奖。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上海书店出版社初版本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能够圆满出版,同范泉本人广博的文化学识、丰富的编辑经验以及他与众多一流著名作家和学者的深厚友谊密不可分。而这一切的宝贵经验和人脉关系又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范泉主编《文艺春秋》杂志的出版工作,《文艺春秋》也是他对我国近现代文学事业的又一历史丰碑式的贡献。
(二)
1944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的金通尹,因受上海永祥印书馆要求推荐人员的委托,找到了他的学生范泉,要他去书馆就任编辑部负责人,主编一份杂志。他对范泉说:“如果我们不去占领这个文化阵地,那么,汪伪的文化渣滓们就一定会去占领。”范泉听了金通尹先生有关当时形势和利害关系的分析后,便毅然决定接受这个任务。
范泉首先对永祥印书馆的基本情况作了细致调查,这是一家没有政治背景的资本家企业,从而确定要利用资本家牟利发财的心理出版进步期刊的基本方针。针对敌伪当局关于出版期刊必须登记的规定,决定采用“丛刊”的名义分辑出版,每辑一个书名,并采用没有政治色彩的“文艺春秋”作为丛书名称。
《文艺春秋丛刊》封面,由装帧名家钱君匋、池宁设计
1944年10月10日,经过精心筹备,《文艺春秋丛刊》正式创刊,至1945年9月1日,先后出版了《两年》《星花》《春雷》《朝雾》《黎明》,共五辑。
范泉的文学思想深受鲁迅的影响,在丛刊第一辑《两年》就编辑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周年》专辑,并发表了“鲁迅藏书出售问题”为栏目名的系列文章,当时传来鲁迅在北平遗书遗物将被出售的消息,这些文章矛头非常明显,直指当时早已“荣任”敌伪大官的周作人,为保卫鲁迅在平的遗书遗物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各方面舆论的压力,以及后来唐弢先生去北平到鲁迅故居找到朱安女士作了解说,鲁迅先生在平的遗书遗物终于保存了下来。
《文艺春秋》在沦陷区的上海始终保持着鲜明的进步倾向,范泉也因此受到日寇的生命威胁。
1945年12月,刊物从第二卷第一期起改名为《文艺春秋》,以月刊形式出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新闻出版的审查和文网也日趋严密。1946年2月,书店总经理陈安镇聘请国民党员、时任敬业中学校长的陶广川担当“顾问”(实际是审查官),因为“有关方面”对书店出版的几种期刊很不满意。到了六七月间,书馆的三种进步期刊相继停办(《文联》在六月出版终刊号,《文章》和《少年世界》七月份出版了最后一期),可能与陶广川贯彻上级意图有关。《文艺春秋》因总经理陈安镇的坚持得以保留,并通过陶广川的活动,刊物取得了已经申请一年多的“京警沪字第一百五十八号”登记证。
《文艺春秋》月刊封面和封底上的登记号
1947年1月至3月,范泉还编辑出版了随刊附送的《文艺春秋副刊》共三期,以发表中外作家传记、书评、书话和海内外文艺消息为主,提倡言之有物的短文。由于国民党审查官的审查和涂改,为保存众多进步作家的原作原貌,自1947年10月至1948年7月,范泉等人自筹资金另出《文艺丛刊》,出版了《脚印》《呼唤》《边地》《雪花》《人间》《残夜》共六集,以刊发评论、随感和散文为主,论辩性和斗争性更强,与《文艺春秋》形成互补。
《文艺春秋副刊》和《文艺丛刊》封面
1949年5月27日,上海迎来了解放。范泉迅即编出以欢庆解放为主题的第八卷第四期,向上海军管会申请登记出版。但因为上海解放伊始,形势非常复杂,所有文艺刊物均未获准登记,《文艺春秋》遂告终刊。《文艺春秋》从1944年10月创刊,至1949年4月出版第八卷第三期后停刊,前后共出版44期。
(三)
《文艺春秋》的作者群是广泛而强大的,如革命作家有郭沫若、茅盾、郑振铎、孔另境、锡金、司马文森、刘白羽、周而复、吴景崧、夏衍、艾芜、冯雪峰、骆宾基、阿英、王任叔等。戏剧家有方君逸(洪吴天)、顾仲彝、吴仞之、魏于潜(吴琛)、李健吾、熊佛西、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艺术家有钱君匋、陈烟桥、李桦、黄永玉、刘岘、丰子恺等。翻译家有朱维基、巴金、施蛰存、朱雯、许天虹、耿济之、费明君等。诗人有艾青、任钧、臧克家、戴望舒、徐迟等。散文家有黄裳、汪曾祺等。学者教授有吕思勉、叶圣陶、胡道静、赵景深、周贻白、钟敬文、李何林等。作者阵容堪称豪华,名家云集。
作为一份综合性的文学杂志,《文艺春秋》的文学视野是很宽广的,发表作品体裁形式多样,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评论、杂感、考证、回忆录、笔谈、翻译等,应有尽有。该刊还多次编辑专栏、专辑,如“林语堂的来去”“鲁迅藏书出售问题”“纪念契诃夫四十周年”等小辑、“关于莎士比亚”“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特辑”“木刻艺术小辑”“纪念普希金逝世一百十周年”“纪念高尔基逝世十一周年”等专辑。
《文艺春秋》刊登的长篇小说有熊佛西的《铁花》、王西彦的《微贱的人》,中短篇小说有艾芜的《石青嫂子》、汪曾祺的《绿猫》《鸡鸭名家》、许杰的《饯行的席面上》、齐同的《银沙汗》等。散文有王统照的《散文诗十章》、靳以的《人世百图》、戴望舒的《记马德里的书市》、施蛰存的《柚子树和雪》等。诗歌有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萧红墓前口占》、艾青的《吴满友》等。剧本有顾仲彝《野火花》《渔歌》、孔另镜的《凤还巢》、田汉的《琵琶行》、端木蕻良的《紫荆花开的时候》等名作佳作,层出不穷。
(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教授为全套《文艺春秋》撰写影印前言,揭示了这份刊物的独特价值。上海书店出版社原总编辑、出版人俞子林先生和徐海安先生撰写了后记为我们了解范泉先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现将《文艺春秋》用大32开精装,按照原刊版式影印,分装12册出版。并将该刊所有篇目编制成总目录和篇名、著者索引,以便读者检索利用。
出版社还特别制作了限量仅15套的单独编号典藏本,每套第一册书名扉页前有陈子善和俞子林先生的独家签名、并钤印范泉先生的印章、韩天衡先生篆刻的“上海书店”社章,并随书附送以范泉先生人物形象设计的藏书票和创刊号复刻本,以满足文学研究者、爱好者的藏书需求。
《文艺春秋》限量典藏本
作者:晓 芳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