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颜色》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人生最后15个月里做的关于颜色的笔记。如何得当地言说颜色?这是本书的根本追问。维特根斯坦背后有他反对的本质主义的传统颜色理论,特别是牛顿的颜色理论,更有让他欣赏又令他不满的歌德及其友人伦格的颜色学说;他尝试颜色探讨的第三条道路,可谓“现象学-语言哲学的颜色论”。这种颜色探讨是开放的和自由的,它力图超越科学还原论,也想与文艺的和神秘的色彩言说保持距离,而首先是要唤醒一种敏感的颜色感觉力。因此,本书没有告诉我们颜色是什么,而是留下了一个不定的结论,即颜色和颜色感知的不确定性。诚如作者所言:“在每一个比较严肃的哲学问题中,不可靠性直抵根底。我们不得不总是准备好去学习某种全新的东西。”
《论颜色》
[奥]维特根斯坦 著
孙周兴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文选读:
1. 一种语言游戏:报道一个特定的物体是比另一个物体更亮还是更暗。——不过,现在有一个相似的语言游戏:陈述一些特定色调的亮度关系。(这是要比较:确定两根棒的长度的关系——以及确定两个数字的关系。)——这两种语言游戏中的句子形式是相同的:“X比Y更亮。”但在第一种语言游戏中,说的是一种外在的联系,句子是时间性的,而在第二种语言游戏中,说的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句子是无时间性的。
2. 在一幅画中,一张白纸从蓝天获得它的亮度;在其中,蓝天比白纸更亮。然而在另一种意义上,蓝色是更暗的颜色,白色是更亮的颜色(歌德)。在调色板上,白色是最亮的颜色。
3. 利希滕贝格说,向来只有少数人看见过纯粹的白色。那么大多数人错误地使用了这个词语么?还有,他如何学会了正确的用法?——他根据习惯用法构造了一种理想的用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更好的用法,而是意味着一种在某个方向上推到极致的精细化的用法。
4. 诚然,一个如此这般构造起来的东西又能教我们事实上的使用。
5. 如果我说一张纸是纯白色的,如果这张纸可以与雪相对照,它现在看起来是灰色的,那么,在它的正常环境里,我或许还有理由把它称为白色的,而不是浅灰色的。情形或许是,比如在实验室里,我使用了一个精细的有关白色的概念(例如,我也使用一个精细的有关准确的时间规定的概念)。
作者:[奥]维特根斯坦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