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路3号
读回忆录,尤其是有关家族类的,大抵都会有“白头宫女”的意思于其中焉,无非是闲说一段旧时富贵风光如何如何。当然,也有例外的,如手头在读的这本《宝庆路3号》,就是这样的一部另类的“家族回忆录”,文本几乎跳出了通常所见的家族回忆窠臼,读来总是会感受到其中别一样的悠悠滋味。
这本不算太厚的《宝庆路3号》,叙事并不复杂,没有老于世故的内敛,甚至还有点单纯,整个文本的开放式呈现,除了必要的旧日底色叙述,更有那种在不间断进行叙事过程的当口,叙述者往往会忍不住要跳出来,仿若旁观者一般信手作些阅读感受的眉批,或是自历其中的感喟,这些思绪混杂于整一册回忆录的演进之中,使得读者在捧书之际,能获得阅读故事本身的传奇体验的同时,还能获取与时下认知相混同的话语审视的快感,自有一种不自觉的当代性呈现。
▲宝庆路3号
宝庆路3号,顾名思义,呈现的就是老上海法租界的一处建筑物的地址所在。当然,如果光是说一处建筑,也就只是一处建筑物的物语而已,毋须多言了。当你知道了这并非是一处普通的民居建筑群,而是一处证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繁华与衰败的所在,在这处中西建筑风情交融的花园洋房群上下内外所发生的传奇事件,以及在魔都“十里洋场”前后的数十年间,它所展现的风情魅力时,你大概会因此而惊讶不已。这处旧上海时代始建后来又有所扩建的花园洋房群落,经历了疾风暴雨的鼎革,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还能保持住它的神秘和独立。当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这里又深深吸引海上诸多俊男倩女、世家后人、文艺分子共赴舞会、雅叙,由此成为海派都市“克勒”文化复兴的一道明亮的风景线,当然,在这处建筑里生活的几位主人家也是相当引人瞩目的。比如西画家、宝庆路3号主人之一、本书作者徐霭龄的父亲徐元章先生,他的作品曾被指定在上海APEC会议期间展出,并印制成明信片和有限印刷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来宾。还有本书作者的祖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获得者、长篇小说《金瓯缺》的作者徐兴业先生,以及这处坐落于市中心的花园洋房的购买者、作者的太外公、中国近代“颜料大王”周宗良的事迹,另有作者的母亲和外婆外公的往事。作者还通过对史料的勾剔,溯及太爷爷、华界巨商徐春荣的爱国事迹,还原了被外界长期讹传的“富家小姐爱上穷书生”的祖父母的爱情真相。徐家一支是明代江南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的后裔。徐、周两大家族的脉流在作者的线性叙事中,在不同的段落中,都可以读到他们互相交叉的日常生活身影,尤其是她自己的父母族群以及与这幢建筑的传奇活动相关联的一些都市人物的素时情境。
这本书虽说是围绕宝庆路3号为主要着墨点的家族类回忆录,但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女孩在一幢底色深沉、花树寂然的宽大建筑物里的成长史,所有在这里发生的各色传奇逸闻都在她的一双大胆而又孤独的眼睛里留下了暗影。相比大门外其他同龄的孩子,在这幢前期沉寂而后热闹的老房子里,被外界视为“小公主”的徐霭龄,记忆很早就深刻起来,她知道哪些人是值得记住的,哪些人是可以忘却的。世家子弟的环境,让她知道了表面笑意盈盈,你来我往背后的深夜孤独。
▲作者徐霭龄
但是当时情窦初开的我晚上独坐平厅沙发,面对壁炉臆想着木头在那精美雅致的壁炉中噼啪作响,两个紧靠的身影被那柔和的火光包围的记忆却历历在目。
坐在壁炉边,一眼望去是满眼通透的玻璃,尽收那被参天大树过滤过的柔美阳光。锈迹斑斑的玻璃窗框却是现在很多现代酒吧想要创造的意境。
晚上的平厅更似那婀娜多姿的少妇,浓浓的夜色遮去了她岁月留下的痕迹,柔美的灯光尽显她雍容娴雅的风姿。
小时候的我,喜欢晚上一个人,打开那镶嵌在吊顶中的五彩顶灯,放上喜欢的浪漫小曲,让赤裸的双脚尽情欢快地跳动在那双层的弹簧地板上,好似那少妇牵着我跳完那卡带中最后一个跃动的音符。
舞曲终结,精疲力尽昏昏欲睡的我蜷缩在沙发之中,暮色重围,窗外树木叠影重重,不禁有些战栗,更有的是淡淡的孤独。
她是这个城市里一个有着四分之一德国血统的“洋房女孩”,敏感而又天生洒脱,喜欢运动,看惯了大门里面大人间发生的一切,到了大门外的天地,便会由着自己的天性寻找到自由和释放的快乐,“放学如果没有排球队训练,在学校弄堂口买一个三两的羌饼,就去上方花园和男生踢足球、打弹弓,假小子的我一直不喜好跳皮筋和踢毽子,男孩的运动更能激发我的热情。每天弄得灰头土面,脏兮兮地回到家里。”然而,她又是一个知道感恩的女孩,她把在宝庆路3号生活几十年光景的素时日常,非常顽固地烙刻在自己的心头。
“亲爱的叔公:
要不是您竭力撮合爸爸和妈妈,还不厌其烦一次次帮着爸爸接送妈妈,也许他们就没有这段姻缘。要不是您冒着生命危险冲出马路拉住不懂事的我,也许我已消失于人间。要不是您慷慨救助,那些困苦保姆也许过不了那些灾年。”
她写尽其一生为徐家承付肩任的叔公,最后在异国他乡去逝,自己未能赶上见老人最后一面,“我遗憾没懂事早些,我会一口口喂您那鲜美的掼奶油。我后悔没有能早点到美国让您享受天伦之乐。我绝望没有在您临终时送您。”读来令人潸然。
同时,她笔下的祖父和祖母的艰难爱情和最后因小女儿夭折埋下的纠葛,其实都是人世间最深沉的情感黑洞,让她在这黑洞边上徘徊,怅怀不已。回忆起母亲和外婆,相比较而言,对于只陪伴了自己不多时间的外婆,她内心更能生出一种孙辈的敬重和自豪。而与母亲的恩怨纠缠却仿若一团纱线,扯不断理还乱。作为女儿,她笔下到底还是隐忍的:“‘妈妈,我回来了。’我蹦蹦跳跳地走到门口又看到了他。不知何时他已成了我家常客,他是爸爸画画的朋友,和爸爸许多艺术家朋友不一样,他长得有点粗犷,浓密的头发,倒挂的眼睛。没有客人的时候,我还能在父母房间待上一小段时间,这个人的经常出现剥夺了我已经很少的特权。我的心里不禁有点记恨,不过他对我倒很是客气……妈妈很快对我下了‘逐女令’:‘去做功课,别老是挤在大人堆里。’我被赶出了房间。”毕竟,她也是历练了人生底色的女子。
▲宝庆路3号
而父女之间的敞明,得益于艺术家父亲的那颗赤子之心,得益于她在父亲面前永远的小女孩情态。因此写父亲的艺术人生往事,她的叙述仿如说邻家大伯伯的事体,娓娓而亲切,如“爸爸笑话集”里的段子,读来令人莞尔。
宝庆路3号面世之后,发生的一切富有传奇色彩,令沪上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连篇累牍地描写,相关文字也多。然而,能不管不顾地从它体内生出文字来,宛如一枝花儿,璀璨在已成过往的楼台花园间的,大概也就是徐霭龄这一本了。唯其独一无二,所以读来也是弥足珍贵。传奇的底色里有摇曳的风情,素时日常里也有动容的感喟。正所谓“海上梦回风已老,怜花人物独徘徊。世情跌宕余文字,欲叩重门满地埃”。
读徐霭龄这本家族回忆录,会让我不断地想到禅宗的那些公案,她笔下这些发生在宝庆路3号的故事,无论是温情脉脉的燕昵,素时的困顿纠缠,还是谋杀案的骇人听闻,何尝不是可以让人作一世参究的话头呢?《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倘若明了,吃茶去。还未明了时,且读读这本书吧,再吃茶。
《宝庆路3号》
徐霭龄 著
文汇出版社出版
作者:朱来扣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