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在社交平台上更新近况:因为血压飘忽不定,医生让做下监测,“十分感谢大家近日来的关心,我很受鼓舞,也增添了信心,觉得人类太好了。”
57岁韩松透露,自己没有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但存在脑血管病和记忆衰退,“认知异常”“日常生活异常”等。他打算在线“更新”,但谢绝了媒体采访,“我也很愿意分享,趁记忆还没有完全消失,让更多人知道并预防”。
他罗列了一系列具体症状——主要是说话很累,也没有力气和情绪跟人见面和说话,吃饭有很久没去食堂了,只想一个人待着。“不久前勉强完成年前答应的上海城市论坛的讲话,说上不到十分钟就累了,是脑筋里面抽着累。每天靠吃十几种药撑着,还能写写微博,尽量多写点,因为还有二十几天就倒计时结束了。头脑总是昏沉沮丧中,靠咖啡和威士忌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能够集中注意力,看看B站什么的。记忆也不清不楚,好多常识性东西都要百度。就是这样的状况。”
他的语气中充满遗憾——“中国科幻大会邀请我去开会,我也去不了。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上个礼拜也辞掉了。”
网友们纷纷表达关心与担忧,“多保重”“一定要好好吃饭”“从好好睡觉开始”等留言持续刷屏。还有不少忠实科幻迷“支招”——“记录有助于舒缓心情,表达日益清晰也未可知,让同样的‘病人’看到希望。”
韩松在最新动态“科普”了一把,老年痴呆并不等于阿尔兹海默症,“痴呆”“变傻”或“老糊涂”只是对失智症或认知障碍的一个“通俗”说法,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阿尔兹海默仅是其中一种。我国失智症患者有一千五百万,六十岁以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有近四千万,而阿尔兹海默患者是一千万左右。“当然我也受到了症状的很大困扰。就算是阿尔兹海默症,不同阶段的差异也比较大,它的初期也可能看不出明显的问题,另外它也是可以早期控制的。”他进一步呼吁:九月二十一号是世界阿尔兹海默病日,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广大失智症患者的境况,关注阿尔兹海默病,关注有关的医学进展和社会支持,因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面对这方面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韩松已观察到身体部分机能的衰退。比如,地铁“坐反方向”“坐过站”“找不到正确出口”。这对于曾写下《地铁》《轨道》《高铁》的“轨道三部曲”的作家来说,似乎有种黑色幽默意味。
韩松甚至沮丧“自黑”:“是难以接受的,是一种耻辱”。
除了“轨道三部曲”,韩松曾著有《宇宙墓碑》《红色海洋》以及“医院三部曲”《医院》《驱魔》《亡灵》系列等科幻小说,影响广泛。作品以寓言式的文本预警宇宙文明,重现了中国观察者的思考,韩松独特的切入角度和虚实融合的笔法在读者中享有口碑。
许多科幻作家同行亦不吝赞美,刘慈欣曾说: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
传说中的韩松是几乎不睡觉的工作狂,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常在凌晨4点到5点之间、上班之前那一小片刻,或者在出差途中,飞机上、高铁里坚持写作。高强度的思考写作和不停歇的新闻媒体工作,让他的生活日常常常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
今年5月以来,韩松已发现“不对劲”,他曾在一条微博里透露:“我现在每天脑子里面都像有头大象在乱踩,半边脸动不了,说话想不起下句,医生说就是中风前兆。”他每天需要吃大量的药物,“先是中药,再是第二种中成药、第三种中成药,又吃西药,哮喘激素,还有胃药,接下来才是横路敬二中枢神经阻断药”“中药西药都在吃,希望有一种药能阻止或减缓”。
“我那有病的大脑已经退化到分不清什么是科幻什么是推理了……一些很简单的字我打不出来了,忘记了它们的形状,或者断绝了文字与键盘在神经系统中的联系。”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写作,对于写了半辈子的科幻作家来说,不啻于最严厉的折磨,不过也有读者朋友宽慰韩松——“或许这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提醒您好好歇息一阵子,调整状态”。
也有网友点赞韩松的“勇敢”“无畏”,能把自己的病情袒露于大众,真实记录各种症状,并非易事。
“科幻本质上还是一个游戏,回到科技创新的根本,好奇心、游戏心、贪玩心、爱美心,加上想象力,加上热情和专注,不求回报,做无用的事情可能才是最有用的。”韩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未来正在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不按照人类的安排逐次到来,逐次发生,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加速入侵现实,并且修改乃至颠覆现实。同样科技也是一种独立的生命,有的人称其为第七生命,获得了自主演化的能力。“除了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还要做好为未来善后的准备。科幻根本是在讲世界是不可理解和不可预知的。在变化莫测的时代,保持谦卑才是最重要的。”他说。
在变化的世界里,更多声音在祝福力挺韩松——早日“驱魔”成功,回归日常。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韩松微博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