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的绝命之旅》
【沙特阿拉伯】阿齐兹·穆罕默德 著
蔡伟良 王安琪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罹患绝症的年轻人K.讲述得病39周以来自身和周遭发生的一切,其身染重病却流露出更为复杂的思绪,以此映射出同辈人内心深处的怨恨和无奈。小说对沙特阿拉伯社会作了精准细致的多角度解剖,呈现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青年一代强烈的主体意识。
>>内文选读:
译 序
译完《K.的绝命之旅》突然想起37年前(1984年)的译事。1983年我完成了在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翻译教学工作回国时,曾经购得一部阿拉伯小说集,其中有一篇沙特阿拉伯作家的短篇小说《旧伤的隐痛》。那年我们专业正在组织翻译一部阿拉伯短篇小说集,希望收入集子的小说尽可能覆盖更多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当时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和沙特阿拉伯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国内对沙特阿拉伯的认知几乎空白,该国的文学更是无人问津,我试着将《旧伤的隐痛》译成了中文,收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小说选《蒙面人》,于1988年问世。我想,这或许可以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在境内最早发表的沙特阿拉伯文学作品了。不过,在此还得作个补充说明,《旧伤的隐痛》的作者1942年生于沙特,并在1976年加入了沙特阿拉伯吉达帖哈麦文学社,但是他却长期在埃及工作,其作品中的沙特元素并不是很多,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伪沙特作家”。但是,不管怎么说,翻译《K.的绝命之旅》是我第二次触碰沙特阿拉伯小说。
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有些特别,我们对它的认知大多是比较片面的,几乎局限于“石油富国”这一层面。沙特阿拉伯确实和其他国家有诸多的不同,它作为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所在国,相对严格的宗教教义教规,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模式、价值取向等都有其特异性,而在一些人眼里,这一特异性往往就成了“封闭、保守”甚至“落后”的代名词。
财富增长与相对保守,这就是沙特阿拉伯一枚分币的两面。富庶和迅速现代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现代化社交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新媒体的无处不在,百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交往日趋频繁,更是对传统文化带来极大影响,以80后、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心向改革,期待文化的与时俱进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学作为映照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对社会百态的描写有时即便不算很直接,但总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摸到隐匿在社会表相背后的某些躁动,从而去体悟作者的所想所思。
进入新世纪以来,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海湾国家文学尤其是小说发展势头迅猛,无论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和蜕变。
沙特阿拉伯青年作家阿齐兹·穆罕默德生于1987年,曾经发表过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K.的绝命之旅》于2017年出版,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次年便入围阿拉伯国际小说奖(亦称阿拉伯布克奖)短名单。阿齐兹·穆罕默德也因此成为该奖项创办以来最年轻的入围作家,而《K.的绝命之旅》也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第一部以处女作入围短名单的作品。
《K.的绝命之旅》入围短名单后,许多媒体都对作者进行了采访,在被问到小说主人公K.与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颇为相似,是否在写作上受到了卡夫卡的影响时,阿齐兹·穆罕默德坦言,他确实喜欢卡夫卡,但是“喜欢一个作家,并不能说明写作中必然会受其影响”。尽管如此,读者在读完《K.的绝命之旅》后很可能会认为作者或多或少受到了《变形记》的影响,而这在小说第一章中的几处表述中亦可得到证明,如“这几天在卡夫卡日记中读到的一句话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或许我还依然受着卡夫卡日记的影响”。
实际上,影响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作品在主题、情节、语言等小说艺术要素上是否做到了极致,或者至少能吸引读者,能引起心灵的互动,引发对相关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我想阿齐兹·穆罕默德应该是竭尽努力了,其效果也是出众的,对此作者自己回忆道,对得奖(包括提名)他并不感到意外,在小说还未出版前,出版商就对它抱有极大的期待,并决定推荐参与评奖,且相信获奖的可能性极大。
出版商之所以如此自信绝对有其道理,原因是小说构思的不同一般、主人公处境的非同寻常,以及主人公(抑或是作者)面对现实的无奈而引发的深邃思考。
作者让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发声,叙述得病39周以来在周遭发生的一切,描述病人或病态,或因身患绝症而更显理性的思绪,以此道出作者本人心中的怨、恨和无奈,其中不乏对信仰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不屑。或许这并不是K.君或者作者一个人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整个新生代发声。同样在小说中的多处都可看到新生代与老一代之间的观念冲突,最直白的就是当母亲看到K.在阅读西方小说时的那种担忧:“对此,母亲毫不掩饰自己的嫌恶,仿佛我在家里看书即是犯下了一种隐晦的罪,抑或破了家中规矩。”毫无疑问,这里的母亲也并不仅仅是小说人物个体,而是她那代人的代表。
文学本身就是折射社会的一面镜子,作品情节无论离奇或是平淡都可在现实中找到源头,作者本人也直言:“我认为小说表达了沙特青年一代感到自己与社会传统格格不入,觉得自己被社会潮流裹挟向前……K.的情况不仅沙特有,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一样,而这正是小说在阿拉伯国家畅销的原因。”表面上小说主人公因患绝症深陷窘境,天天面对的是自己的病体,实际上主人公的自我封闭,以及他那强烈的主体意识,也正是封闭社会中伴着互联网长成的那一代人所表现出的无奈。
有言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绝症者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模式,其思其言纵然有悖常理也该得到某种程度的理解,是绝症的挡箭牌给了K.胆量,使他敢于明言自己的信念,“我会让衰老的种种套索大惊失色”,甚至在一次讨论会上“公开宣称自己反对一些社会传统”。作者对未能与时俱进的传统社会的不满,通过小说主人公的表白已经得到了宣泄,然而依然如故的周遭长达几十年不变实在令人沮丧,无奈;“……漫长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处于一成不变的飘忽的境遇中……乃至耗尽一身。”病魔缠身的K.他并不满足于以病为借口的“胡言”,他更希望自己有能力去改变现实:“当时,我已下定决心要去战胜些什么,但不是病魔,只要疾病能赐我可以另有所获的能力,即便它对我予取予求也无大碍,我会因此而感到幸福。”
《K.的绝命之旅》情节算不上起伏跌宕,小说涉及的场景是沙特阿拉伯底层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医院、企业、家庭、交通等,阅读该小说使人感到的是绝望与平静的对垒和博弈,看到的是“面纱”后面的真实百态。
译完《K.的绝命之旅》,受患病主人公的影响,难免些许郁闷,不禁思忖,是否在恪守优秀传统的同时有更多的改革举措,以使更多青年不再深陷“绝命旅途”?
再看这位沙特阿拉伯80后作家的长篇处女作《K.的绝命之旅》一炮走红,又感到些许欣慰,这至少可以说明当地年青一代的诉求已经得到了关注。
>>作者简介:
阿齐兹·穆罕默德,沙特阿拉伯作家。以诗歌和短篇小说开启文学创作生涯。首部长篇小说《K.的绝命之旅》使他成为阿拉伯布克奖(又称阿拉伯国际小说奖)最年轻的短名单入围者,亦是第一部入围的处女作。
作者:蔡伟良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