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的碰撞》
萧功秦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于封建统治有极大优越性,辅之以科举制度,令儒家文化传承千年。不过,近代之后,儒家文化却限于困境。儒家文化因何迅速衰败?探索士大夫心态的演变,为我们观察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视角,而这正是萧功秦先生《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的碰撞》一书所回答的问题。
明清海禁之下,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逐步脱节,进而变得封闭保守。郑和下西洋之后,万国来朝的盛况,令士大夫群体产生了极大的虚荣心,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而四方皆是“蛮夷”。乾隆朝,清军在翻越喜马拉雅山、平定廓尔喀之后,统治者更是认为自己“十全武功”,完全可以拒绝“英夷”的一切要求。
近代,即便经历了两次失败的鸦片战争,士大夫依旧把洋人理解成寇边犯境的“蛮夷”,与历史上的匈奴、契丹类似;把开放贸易、五口通商理解成宋辽“互市”;把西方的天文算学理解成《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夜观天象、掐指一算,而大清依旧是天下的中心。更令人惊讶的是,驻外使节刘锡鸿在目睹了西方的科技成果之后,竟然极力反对建铁路,于奏疏中列举了“势不可行者八,不利者六,有害者九”的23条理由——凡与“洋”字沾边的任何事务,在儒家士大夫眼中都是要批判的,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卫道”,卫了儒家的“道”。再后来,曾纪泽仅仅因为家事乘坐小火轮至长沙,就引起湖南官绅群起攻击;而郭嵩焘则遭到了“乘小火轮返湖南,湘人焚其火轮”的无奈之事。
有意思的是,儒家士大夫在拒绝正视西方世界之后,却臆想着如何战胜对方。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御史徐道焜奏称:“洪钧老祖已命五龙守大沽。”吏部尚书启秀上奏,请求慈禧杀尽各国公使,并称五台山和尚普济有神兵十万。大学士徐桐请慈禧焚香跪请骊山老母下凡,以灭洋人。读这些奏疏,让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为什么他们深信自己处在神话之中——洪钧老祖、骊山老母竟然可以下界,五台山的和尚竟然可以撒豆成兵……直至八国联军的官兵在紫禁城内拍照留念,才给中国士大夫浇了一盆冷水,让他们从自己臆想的世界中清醒过来。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只不过偶有曲折,但对中国近代士大夫而言,思维上的停滞性、非理性的排外,却令一个大国充满坎坷。两千年前,儒家经典就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但到了近代,士大夫多半只将这句经典留在纸上,于实践中焉能不入困境?
作者:李 鑫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