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40号,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建筑,门外悬挂着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白色时尚标识,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光。美后肆时于2020年9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是美术馆后街地铁8号线工程腾退后新建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场馆,也是目前北京城区面积最大的街道级文化活动中心综合体。7月21日,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即将召开之际,记者跟随论坛主办方一起,来到这座公共文化场馆一探究竟。
▲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40号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活动中心”
进入院内,只见青砖灰瓦的建筑围成一个二进式四合院,美剧院、美作馆、美阅馆等由一道回廊相连,从地上一层至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达5411平方米的美后肆时共有21处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阅读、歌舞、戏剧、国学、艺术、文创、园艺、美食、健身等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特色文化体验。
“这里是我们的美童馆,是专门给小朋友们打造的阅读空间。” 美后肆时项目经理潘丽带着记者来到一间摆满儿童读物的阅览室,这里的桌椅颜色鲜艳可爱,墙壁上画有遥控坦克、塑胶积木、不倒翁娃娃等玩具,童趣十足。“有小朋友经常放学后来这里读绘本,我们每周也会在这里举办一两次绘本领读的活动。” 潘丽说。儿童阅览室旁边便是成人阅览室,这里既是一个公共图书馆,也是对外开放的书店,市民除了凭卡借阅书籍,也能将喜欢的书买回家。在地下的美影馆,大荧幕上正放着有关北京中轴线的纪录片。邻近的美体馆内,几位阿姨正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走模特步。美衣馆内陈列着以往在此制作的旗袍和用旗袍盘扣做成的装饰画……在美后肆时的会客厅上,挂着讲座、展览、音乐节等以往活动海报。这座四合院如一块文化磁石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聚集到一处,体验各类文化之美。
▲美童馆
▲市民观看美剧场内的单立人公益脱口秀
家住美后肆时附近、汪芝麻社区的吕楠几乎每周末都会来到美后肆时。她关注了美后肆时的微信公众号,上面会发布近期举办的活动,可以提前报名。“有时活动太热门,可能就抢不到名额了,得提前盯好。” 吕楠说道,“我经常来这里上植物课,学习多肉栽培的知识,很有收获。”
▲美体馆内市民在上瑜伽课
“美后肆时”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这里全年向公众开放。开放以来,累计进馆近36.5万人次,开展公益类群众文化活动2700余场,直接参与28.1万人次。据介绍,作为北京市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4.0模式的样板,美后肆时采取社会化运营模式,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下,按协议全年免费为百姓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活动1098场,提升了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在保障满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试行特色文化服务低收费,在贯通文化事业产业、培育文化消费、减轻财政经费负担、转变财政投入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发挥空间价值、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近年来,北京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市民身边延伸,布局更加均衡、便捷、合理。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建有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2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个,备案博物馆204个,备案营业性演出场所197个。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达到6937个、图书馆室6135个、室外文化广场5616个,基本建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采取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的公共文化设施有266家。以东城区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西城区“砖读空间”、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和石景山区9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社会力量进行运营管理,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公众满意度评价也不断提高。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图片:均美后肆时供图
编辑:陆正明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