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炎炎夏日,吹响集训号角;颗颗汗珠,凝聚技艺功力。近日,沪上文艺院团纷纷开启“夏练三伏”模式,青年演员们在练功房里“火力全开”,锤炼扎实过硬的基本功,磨炼勇攀高峰的精气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舞台传统,便在火热盛夏的淬炼中得以传承发扬。
如今,上海处于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时期,更呼唤着青年文艺人才勇立潮头,充分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今天起,本报推出“文艺家练功房里战高温”系列报道,定格汗泪交织的苦练瞬间,聚焦青年演员的奋斗光彩,映照他们对艺术的执着热望。无论是疫情袭来时的“停演不停练”,还是夏日集训中的“一个汗珠摔八瓣”,都是这座城市坚强韧性的生动注脚。
“还有没有,谁能超过35个?”周三下午,上海京剧院二团大排练室的气氛和窗外37摄氏度的天气一样火热,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武戏演员们在默默“较劲”,看谁的基本功旋子做得更多。隔壁的一团大排练室则台词声不断,《沙家浜》的主演们正一出出地抠戏,精益求精地打磨这部红色经典。
本月30、31日,上海京剧院将一连两天携《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登陆天蟾逸夫舞台,带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惠民公益专场演出。老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了给许久未见的戏迷们完美的舞台呈现,剧组上下近期每天都准点来院里报到。排练室中,还不时能听到演员互相鼓劲的掌声和叫好声,在以戏带功的同时,他们也将积蓄了许久的活力和对舞台的渴望一并释放了出来,深深感染着彼此。
高强度训练,不负舞台高水准
正式开排前,基本功热身必不可少,年轻的武行们自觉站好队,挨个将正腿、十字腿、旁腿、骗腿、盖腿来回做了数遍。“使劲”“加点力”,演员们互相督促,力求将热身效果达到最佳。腿功结束后,飞脚、行进飞脚、扫蹚、旋子、跟头组合依次登场,一套动作下来,不少小伙子都累得大喘气。
相较往年,今年的基本功训练时长有所增加,完整的活动时间近75分钟,而这样高强度的热身恰恰是院团出于对武戏演员的保护考量。“武戏演员一段时间不练功,肌肉就会松弛,骨头也会相对脆弱,这样在台上演出就非常容易受伤,”二团团长李笑阳表示:“从上月恢复训练开始,我们循序渐进地加大练功量,让演员们在台上能够发挥得更好。”
和一众男演员一起练腿功,在《智取威虎山》里饰演“小常宝”的周小琳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每组动作都丝毫不马虎。在剧中,周小琳的武戏部分颇为吃重,开打中的虎跳、前桥、踢枪难度系数都不小。“完成动作的同时,还要考虑和同事间的配合,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她对记者说道。
多唱多练,还原经典
“从上个月开始我就进入了排练状态,作为谭门弟子,我有义务把这出戏在上海多唱几场。”《沙家浜》中“郭建光”的扮演者吴响军向记者表示。“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京剧《沙家浜》根据真实抗日事迹创作而成,剧中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沙家浜》戏份文武并重,这也让吴响军压力不小。为了完成好第五场《坚持》里总计20分钟的演唱部分,他每天都与琴师固定吊嗓,同时根据原版京剧电影,摸索唱腔的气口与节奏。“我心中英雄的声音是洪亮的、勇往直前的,每次练唱都要‘磨’上一个多小时,来找到对的感觉。只有增加遍数,尽量多唱,才能找到熟悉感。”他说道。除此之外,为原原本本地复刻经典,吴响军也会细致地捕捉影片中前辈谭元寿的每一个眼神和手势。
至于武戏,吴响军也不敢有任何怠慢,按照武生的标准来进行练功。“这对于文武老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除了在排练室练习,在家我也会保持跳绳等高强度体能运动。毕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样才能演好戏。”
作者:王筱丽
图片:叶辰亮 摄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