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协办的“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正式启动。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以“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为主题,广泛征集推选针对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展演等网络文艺各门类各领域及相关现象、趋势等的评论作品。本届优选汇不仅在推荐方式上增设了组织推荐,还将500字以内的微评纳入优选范围,包括5分钟以内的视频评论、弹幕评论、留言评论等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的评论。
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报经中宣部和中国文联批准,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旨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网络文艺发展规律,发现一批优秀评论作品和优秀评论中青年人才,进一步凝聚网络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汇聚网络文艺评论创新发展的合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网络文艺生态。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杨晓雪表示,在过去十年里,网络文艺走上繁荣发展的快车道,从“野蛮生长”向文化治理转换,从井喷式增长到精品化建设,从“圈地自萌”亚文化向主流化发展,从本土化、民族化发展到频频“出海圈粉”。但同时仍存在泥沙俱下、经典缺乏、侵权抄袭等问题,迫切需要网络文艺评论的引导引领。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的网络报名共两个月,9月15日截止。本届优选汇的亮点之一是将500字以内的微评纳入优选范围,还包括5分钟以内的视频评论、弹幕评论、留言评论等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的评论。参评方式包括个人投稿和组织推荐。8月至9月,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拟在浙江杭州举办网络文艺论坛;10月至12月是优选阶段,本着注重导向、追求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采用专家评价与大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和网络投票;2023年元旦前后,将在京举办发布典礼,公布优选结果。
据悉,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拟推选50个优秀网络文艺评论作品和3家优秀组织,其中50个作品包括长评20篇、短评20篇、微评10个。优秀评论作品将通过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中国文艺网等数十家合作媒体,多渠道多阵地进行推介。
补充链接: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一、主旨主题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以“回顾与瞻望: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为主题,旨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网络文艺发展规律,发现一批优秀评论作品和优秀中青年评论人才,进一步凝聚网络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汇聚网络文艺评论创新发展的合力,构建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二、 优选对象
征集范围:以“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为主题,针对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展演等网络文艺各门类各领域及相关现象、趋势等的评论作品。申报者提交原创评论作品或2020年7月以后在报刊网上公开发表的评论作品。
根据网络文艺领域分为四类:1.网络影视评论;2.网络文学评论;3.网络展演评论(含网络戏剧、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等评论);4.其他评论,如网络动漫与游戏等其他网络文艺作品,网络文艺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网络“两新”人才、网络文艺志愿服务、网络文艺版权等现象,以及对网络文艺、新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等。
根据字数与形式等分为三类:1.长评:3000~5000字;2.短评:500~3000字;3.微评:500字以内,及5分钟以内的音视频评论、弹幕评论、留言评论等全媒体评论产品(可以针对传统艺术如戏剧影视书画作品等),且无著作权纠纷。
三、 优选方式
参评方式:1.个人投稿;2.组织推荐: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各团体会员、各专业委员会,“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各成员单位、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推荐。
本着注重导向、追求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采用专家评价与大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优选约100个作品入围网络票选,组织终评并参考网络投票。最终推选约50个优秀评论作品和3家优秀组织,其中长评、短评各20篇,微评10个。
四、成果展示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总结思考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紧扣“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主线,对优秀评论作品通过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文汇报》、中国文艺网、《中国艺术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杂技”“中国文艺志愿者”“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戏剧杂志”“曲艺杂志融媒”“中国摄影家协会网”“高校影视评论”“影视独舌”“影艺独舌”“影视风向标”微信公号等各合作媒体平台,多渠道多阵地进行推介。
五、报名时限
2022年7月14日至9月15日。
六、报名入口
http://www.zgwypl.com/yxh3/enter/
七、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专题
http://www.zgwypl.com/yxh/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图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供图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