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宋摹本,阎立本(唐),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说,东晋顾恺之用一幅《洛神赋图》打下了人物画的江山,带人物画走向成熟,那么守护人物画地位的任务在这个时候,就交到了阎立本的手中:能不能让人物画再创辉煌,更上一层楼,就看你的了。
阎立本是谁?为什么是他来开场?
在当时的长安街头,流传着这么一句诗:“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左相”指的是将军出身的姜恪,而“右相”说的便是阎立本了。既不是凭政绩,也不是凭战功,而是凭一笔丹青做了当朝宰相, 实在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正职到底是宰相,还是画家。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御用画家,阎立本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把中国人物画的水准又拔高了一个层次。而这座难以逾越的山头,名字就叫作《步辇图》。
和《洛神赋图》一样,《步辇图》也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榜单。它记录的是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议亲的场景。°这门亲事我们都非常熟悉——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但如果你稍微了解那段历史就会发现,这幅画好像有股说不清的奇怪。印象中是我们把文成公主送去和亲,怎么到了这画上面,唐太宗还能笑得出来呢?
真相还是假象,让我们重回那段历史,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距今1400多年前,唐高祖李渊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局面,国力正强。而与此同时,相隔千里之外的西藏地区,也有一个勇猛的少年在努力地开疆拓土。他一口气兼并了十多个部落和部族,统一了西藏高原,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这个少年就是松赞干布,《步辇图》中唐太宗的准女婿,也是他派使臣前来商议亲事的。但在一开始,唐太宗压根儿就不想把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因为无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在唐朝人的眼里,西藏的生活还是要艰苦得多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尚且停留在原始人茹毛饮血的阶段,吃 “烧烤”,穿兽皮。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这路途遥远,文成公主要是真嫁过去了,这辈子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的机会。
松赞干布不止一次派特使来大唐提亲。第一次,唐太宗看上了另一个小国,把松赞干布婉拒了。4年过去,松赞干布不死心再次提亲,这次他带着军队和5000两黄金,沿着唐境一路厮杀,扬言:“若不许嫁,则兵伐唐都,如蒙见允,则汉藏和好,永息烽烟。” 说白了就是, “要么收下这黄金,要么就灭了你大唐! ”虽然吐蕃未必是大唐的对手,但考虑到战争所耗费的粮食、兵力、财力……一桩和亲相当于10万雄兵,更能为边疆带来超过10年的和平。唐太宗犹豫了两年以后,权衡之下,还是同意把文成公主许配给他。
这对松赞干布来说,简直开心得要上天了。娶了个公主,相当于有了大唐这个大靠山,不仅能稳固他的政权,还能加快西藏近百年的发展,彻底改变藏民艰苦的生活状态。因此,这桩和亲的意义尤为重大, 双方都特别重视。尽管站在国家大局的角度上,唐太宗不得不做出让步,但你说他是打心底里心甘情愿,我是不太相信的。史书上也许找不回场子, 但或许我们还可以在艺术上把场子重新找回来。
于是,一张史上最强的“照骗”《步辇图》诞生了。对于老百姓而言,虽然他们大多不识字,但是都看得懂图。画家可以通过人物和画面来表现历史事件,进行教化宣传。而隋唐时期,绘画还只是贵族玩的东西,画什么样的画自然是要看贵族们的审美爱好。换句话说,阎立本作为宫廷御用画师,他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思考如何用画笔塑造皇帝伟岸的形象,并记录历史等。
那么,他又是如何在这场吐蕃与大唐的议亲现场树立并记录盛唐的大国气象?看到《步辇图》的第一眼,想必不用我过多解释,双方不一样的出场方式就已经为这场议亲奠定了基调。在阎立本的设计记录下,唐太宗李世民在9位侍女的簇拥下闪亮登场。侍女们有的负责抬辇,有的负责拿扇,有的负责张伞。而另一边的吐蕃使臣禄东赞,只有个可能是朝中翻译官的角色紧随其后。
▲《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在9位侍女的簇拥下登场
大唐气象,在双方代表出场的一刹那就被妥妥地立住了。而阎立本要的不仅是在整体气势上压倒对方,更是着眼于细节上的设计。抛开《步辇图》现有的画面不说,我们想象一下放在过去,洽谈两国姻亲,怎么都得是在大殿之上,百官之前,这才配得上它作为一个正式外交场合应有的规格。这样一想的话,《步辇图》就着实画得有点“随意”了。这群随行的侍女实际上来自“尚寝部”,在唐朝属于五品女官。这场景,与其说是两国议亲,倒更像是某天双方一不小心在宫里的某条小路遇上了,停下来打了声招呼。
再看议亲现场的两位主角——唐太宗和禄东赞,那就更有意思了。一件圆领大黄袍,外加一顶幞头,唐太宗居然直接把他平时用于休闲娱乐的便服穿了出来。而他平时出席正式场合时,其实是另一种样式。我们可以参考阎立本的另一件作品《历代帝王图》。画中,帝王的穿搭标配是一种黑色套装,叫作“冕服”。这套冕月服上的装饰纹样也极为讲究,从天地万物中提炼出代表着天地间至善、至美、至大的“十二章纹”。同时,冕服配套有一顶自带流苏的帽子——冕旒,这种帽子串着玉珠,是专门用于参加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所戴的冠,是帝王的象征。所以很显然,要是按照两国议亲这样重要的外交场合的标准,《步辇图》中唐太宗的穿搭其实是“不合时宜”的。相比之下,吐蕃使者禄东赞就显得规矩正式了许多。
▲阎立本的作品《历代帝王图》摹本局部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当然,两国议亲这种喜庆的场面,根据我们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一定是少不了红色的装饰。红色作为正色之一,是尊贵的象征。西域使节穿戴红色?不妥,抢了我们的主场优势,且红色也与他的身份不符。唐太宗穿戴红色?那也不太合适,显得大唐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似的。于是,我们看到唐太宗最终穿上了同样尊贵的赭黄袍接见使节。至于更为喜庆的红色,阎立本则安排给了负责引见的礼官。而且,为了不让这红色过于突兀,他还将红色也安排进了宫女的服饰、唐太宗头顶的罩盖顶,让整体画面更加和谐的同时,也凸显了唐朝的大国气象。
但这些都还不是阎立本最妙的设计。要说整幅《步辇图》最意味深长的,还得是他们各自的表情。表情虽然细微,稍纵即逝,但却最能在不经意间透露一个人内心真正的想法。在这幅记录了两国外交场合的《步辇图》中,无论是场合、衣着,还是人物的动作、体态和表情,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一个瘦弱低矮,谨小慎微,一个霸气侧漏,自然随意,而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大唐朝廷和吐蕃之间到底孰强孰弱,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关于这幅画,至今历史上还留有种种猜测。有人说“画的风格不像阎立本的作品”“画得不符合事实”……的确,一直以来绘画总是在追求对真实的记录。虽然这幅画不是照片,表面看起来与历史甚至存在着一些出入,但却精准地画下了人物的情绪、心理状态。或者说,这幅画完美记录了唐朝面对这次和亲的态度。表面上我们是在商议两国的亲事,但从画面布局、细节来看,大唐和吐蕃的主从关系却已经在阎立本的画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步辇图》画成一年后,文成公主入藏。随她一同入藏的,有金银、玉帛、瓷器,以及谷物种子等农产品,还有医疗、教育、农业、瓷器、造纸等各方面技术的顶尖手艺人。可以说,她把大唐最为精华的部分都复制了一份带到了西藏,增进了大唐和吐蕃之间的友好交流,也见证了汉藏的融合与繁荣。
对于阎立本来说,如何把人物画得更传神些,早已不是他唯一关注的问题了。如何在画面中设计戏剧性的情节丰富人物关系, 呈现另一种大唐气象,或许才是他之所以能超越前人的不同所在。
而《步辇图》的问世,则是向所有人宣告——大唐盛世,来了!
(本文摘自《大话中国艺术史》)
《大话中国艺术史》
意公子 著
读客文化 | 海南出版社2022年出版
李白、苏轼、唐伯虎、王羲之……你熟悉的历史名人,你不熟悉的艺术故事;陶器、玉器、青铜器、山水画、书法……一本书囊括150件中华艺术品;原始艺术、青铜时代、秦汉艺术……一口气讲完一万年中国艺术史。3种器具、4帖书法、9幅名画、45位艺术名家,解码中国艺术的深沉内涵。
作者:意公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