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火热,美术类院校及专业也由此站在聚光灯下,牵引着太多人的关注目光。在艺术“象牙塔”里,莘莘学子究竟学到了什么?获得了多大的能量?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将呈上怎样的惊喜?近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启的“生活力 ·2022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交出答卷,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分析的样本。
本届青艺周以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的毕业季为主体,联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共13所高校同步推出线上毕业展,并分十大场馆展出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3000余组作品。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共有2500余名毕业生参展,涉及17个教学单位的50个专业。
从“生活力”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窥见,今天,艺术的功用其实是吁请所有的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和研究者们,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现场,用艺术的感受力与创造力,探索“向上向前的生活”。这也正是艺术教育的初衷。“生”是生命的冲动与能量,“活”是在世的行动与创造。生活力是一个人能动性地活着所应具备的经验与能力,是现实的理解和实践的技艺,包涵着对人间烟火、百姓悲欢的朴素关怀,也蕴籍着对他人与远方、万物与生命的深切共情。在当下,这样一种“生活力”,还体现为疫情所引发的时代拐点中人类自觉诉求的能力与智慧。
绘画:在体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创造自我、联通观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绘画,可谓美院学子解锁的核心技能。在此次毕业大检阅中,绘画相关院系的毕业生们不仅展现出精湛的画艺,还展现出他们对于当下生活的独到观察与体悟,由此让人们看到年轻人活跃的艺术思维、多元的形式语言、丰富的笔墨表现和大胆的创造想象。
作为传统学科高地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以“一日之迹”作为毕业展分主题,希望学子们能在知行合一中回归生活日常、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心目俱会、在研习点滴中构建艺术本体、在春夏秋冬中体验生命活力。此次集结的作品,体现了毕业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阶段中多思维、多视角、多领域的思考、研习、探索的创作成果。他们在体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创造自我,将精神生活的人文关怀作为心与意通,思与境合的出发点,告诉人们中国画不仅仅存在于书斋与传统里,而是存在于当下无限的生命体验当中。以敏锐的洞察力、感悟力、原创力,努力探寻崭新生活形态下的中国书画“通人之学”的精神本质,可谓展览的集中体现。
例如,《素处以默》出自唐可馨,画的是于无声中寻找、观察的人。画中的女孩或手执望远镜,或抬手张望,她们彼此间视线交错,意蕴深长,画面素雅,却有一番沉静的力量。蔺洁青以《一帐清晖》描绘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户外活动——露营。只见倾晖引暮色,一帐清晖穿过松林,洒落在围绕篝火的青年身上,火光与暮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片安逸的氛围。画中的光线形成一种半透效应,也令传统画法生出新意。严妮的作品《云雀无羁》,灵感来自教育与成长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那句“你的起点并非你的终点,每个人都能像自由飞翔的鸟儿,翱翔在高天或低谷,最终听从内心的声音,飞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山峰。”画中分别画下鸟儿飞过清晨初生的朝阳,略过傍晚繁华的都市,穿过暗夜幽静的森林,让人们感受到经历的种种都化为收获,激励着鸟儿继续飞翔与寻找。
唐可馨《素处以默》
生活与绘画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的生活值得去绘画?怎样用绘画唤起观者感同身受的体验与共情?绘画艺术学院的新一代毕业生,选择“绘·生活”作为毕业展分主题,以其不同的生活经验与视角,回应着上述疑问。
例如,沈佳妮以“窗”作为画面空间的锚固点,交融陌生与熟悉的经验,带来组画《窗的二次构建——沙龙背后》。王栩雯的《寻觅》描绘走入深巷里的寻寻觅觅,震撼心灵的瞬间就藏在这里。刘曲乔的《早春》描绘早春二月,外公外婆坐在窗前的场景,流淌着脉脉温情。张艺丹以《霓虹之下》画暗夜灯光下形形色色的人,别有一番滋味。
设计:深入日常,回应社会关怀,畅想未来的可能
设计作为当今美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成果更是集中诠释着设计深入日常、直面时代,用艺术的创造力践行“向上向前的生活”。
创新设计学院可谓国美科艺融合的先锋军,此次是其第一届毕业生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这是理科生、文科生、艺科生在融修的教学模式下产生的教学成果,在艺术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展览以“日新·共富”为主题,回应了“重建设计人文,重新发明日常”的办学理念;并聚焦新技术变革,不断重塑世界格局的挑战和机遇,以设计思辨来回应社会关怀,以设计创新的实验畅想未来设计的可能。
例如,谭慧、金圣沅、张雨洋合作的《朝晖日新》,探讨激活社区消极空间的策略,颇有现实针对意义。今天,在存量提质升级的“城市更新行动”背景下,城市里的消极空间往往存在难以有效利用与居民日常需求难以满足这方面困境。这个设计案例聚焦以插件式家居介入城市老旧社区消极空间的微改造,完善城市老旧社区内的功能分布,使空间利用更合理,逐步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又如徐皓钰、刘一鸣、周聆合作的《瑶山心语》,聚焦的是世界各国都在探讨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名称中的“瑶山”,指的是良渚瑶山遗址区。这份设计分别从整体规划、第三空间、自然教育三种视角切入,共同思考如何借力瑶山文化优势和区域资源,活化良渚瑶山遗址区。其中别出心裁地提出乐舞文化导向下的“全链全域全时”瑶山遗产活化模式,并生发出一系列对乐舞产业链、空间规划、时空体验及社会效益对未来想象。
以“生活里”为毕业展主题的设计艺术学院,首次将展厅选在天目里。设计既在“生活里”,又是“生活场”,向内,需要形成自己的专业修为、专业能力,向外,则需要作用于社会这种应用场景,强调设计和社会的关系。天目里有着书店、买手店等形形色色的商业空间,可谓杭州最时尚、最设计、艺术和商业融合得最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该学院院长毕学锋坦言,设计就应该在这里发生,设计也应该在这里落地。特意想让学生们毕业的时候接受商业的洗礼。这一社会课堂作为最后一堂课,既是对学生们四年学习、创作的检验,也是助力他们成为独立设计师的必经之路。而从此次展示的毕业作品来看,随处可见青年艺术家或设计师内心对于生活的感知。无论视觉传达专业探索构建人与人视觉沟通的关系,还是服装染织中的时尚、织物、软装对物的创造,产品设计中的移动、交互、休闲等等,都和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例如,黄辰翊等人的作品《加速青年》是青年日常生活图形设计,提醒当代青年学会在混乱中找自己,一些事情0.5倍速享受,一些事情2倍速完成,从而控制好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节奏。邵诗航名为《不完美小孩》的服装设计中,有着对于当下同龄人的观照。作品以平时甚少用于服装的木皮材料进行分割、裁片,结合手摇横机创新技法、针织工艺、立体剪裁等手法进行实验,并将青年亚文化时尚个性与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综合表现出Z世代年轻人对服装对理解。关注到住院病患中存在的吃饭难,吃好饭、吃对饭更难的问题,赵子墨、葛开元完成了《针对住院病患的移动共享厨房设计》。他们结合大数据和ai智能运用提出了移动共享厨房的概念,借助大数据可定制相关疾病的针对性菜单并由ai烹饪机器人制作饭菜,也可通过移动厨房将大数据中心配置好的半成品菜品送至医院附近由病患家属在共享厨房自行烹饪。
赵子墨、葛开元《针对住院病患的移动共享厨房设计》
元宇宙、国潮……多元艺术学科纷纷以创作回应时下的热点话题
元宇宙赋予艺术的灵光,最是凝结在跨媒体艺术学院于浙江美术馆展区举办的“镜像回归”。青年艺术家们透过多元呈现、混合媒介的艺术创作映射不同的传统与现代观念,再现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中的纠缠。
展览分为“时间光锥”“回声在坐标缝隙里”“重现的镜子”“今夜不科幻”“流明”五个板块,试图以以跨媒介、跨领域、跨学科的态势整合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前沿专业的一贯导向,将媒体艺术理论的前沿探索、批判思辨与媒体艺术创作实践以及相关媒体技术研发融入教学,体现了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实验精神与态度。
其中,“重现的镜子”由媒介展演系带来,名称取自1922年出生的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同名小说作品,以此向百年前的现代主义致敬。展览空间由七面镜子、一条路径贯穿,镜面相互折射,首尾相互回望,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板块。樊纪雯的声音装置《无穷动》,以蜂巢为意象,以上海早期广播电台中声音内容为素材,构造了一个信号接收器。无数种声音的重复、交织、杂合将生活在此的人们紧密相连。这是过去一百间群体记忆的回响。它们如影随形、无穷无尽,既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陈思帆的六屏影像《日复一日》选取《尤利西斯》中的六个时刻,在虚拟环境中拍摄摄影作品,人物以一种等待的状态在画面中呈现。未来板块的虚拟概念影片,展现的更是媒介展演系未来的新专业面向。
近年来甚为火爆的国潮,则在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于西湖博物馆展区举办的毕业作品展中有所体现,并且很多时候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国潮未来主义方式,打开来自东方的未来想象。
此次展览是在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成立伊始,对该学科过去20年发展的一次回溯与总结,亦为双学院之“元启”。作品之中,既有观照现实生活图景与自我表达的人文动画、诗性电影,更不乏数字技术视域下,借由新技术手段、跨界融合构的基于国潮未来主义、多元数字场景的互动媒体与游戏作品,更有对未来世界的影像与互动美学的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与游戏系的作品中,许多毕业生在思考国潮未来主义以及游戏之于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意义,进行多样的探索和多元形态的呈现。
游戏设计作品《蜀道行》
单单从互动媒体与游戏系的游戏设计作品中,便可一窥这种国潮未来主义。例如,《蜀道行》以三星堆艺术风格设计游戏。创作团队在选取了动作冒险解谜作为游戏核心玩法后,围绕玩法在独特和有辨识度的三星堆文物中提取艺术特征构建一个古蜀国遗迹,并且设计解密冒险的关卡,尝试以影视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一个充满魅力的古蜀国世界。《海门县异闻》则是一款以上海美影厂风格为美术特色,以中国妖怪文化为内核的ATB回合制地牢游戏,讲述一个人界与妖界相互融合,玩家为拯救两界而踏上冒险之旅的故事。寻找海外流失文物的故事,成为叙事解迷游戏《失落岛屿》的背景。设计者从文物“活化”的现状与困境出发,对现实中的历史故事进行重构,创建以流失文物为背景的一个赋有生命力的文物世界,以通俗有趣的解谜方式贯穿其中,讲述文物流失的故事,有效地将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和记忆传递给公众,激活那些沉睡中文物的生命轨迹,用新的方式看见文物、看懂文物。
此外,其它各大学院也都纷纷展现各自的专业成果。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生活力5.0,恰似一首歌”、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共情环境”、手工艺术学院“品·手·艺”、建筑艺术学院的“反思的阶段正在来临”、艺术人文学院“思远道:学术与生活”、专业基础教学部“生活即田野”、国际教育学院“家(home)”、国际联合学院“东学西游”、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入新的去”、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艺术生活力”都在共同阐释“生活力”给予2022年、给予我们的启示。
自201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面向公众集中展示教学创作成果,开艺术学院之先河。2019年,又在学校毕业季的基础上,联合浙江音乐学院,联动文学与科学、文创与科创等各领域,发起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本届青艺周上,CAACOSMOS“中国美术学院在线艺术社区”特别发布,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独具特色的在线艺术社区。这是一个基于“一生一码一世界”、面向未来而打造的超级数字应用场景,也是一个为所有从事艺术、热爱艺术的人们汲取灵感、展示自我、在线学习与交流的艺术社区。同时,CAACOSMOS将为艺术作品版权保护保驾护航,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方法打造生活交流的新场景,营造混合现实内容,最终形成集线上展览、资讯、课程、讲座、论坛、工作坊、直播间于一体的,适应未来的数字生活、数字交流、艺术创作的虚拟空间。
作者:范昕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