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今天,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记者获悉,作为国际数字艺术领域的重要奖项, " 流明奖"今年在11个常规奖项基础上,针对中国地区特别设立'HUA AWARD華艺数' 奖项。该奖项面向中国艺术家以及以中国为主题进行创意的全球艺术家征集作品,报名截止到6月6日。
据透露,“流明奖”设立 VR/AR 奖、互动艺术奖、3D 雕塑奖等奖项,为获奖者提供一定数额的奖金,并利用竞赛的形式将优秀的数字艺术创作藉由全球巡展与活动推向世界舞台。今年,“流明奖”的合作机构IMMENSIVA将为2022年入围的一位艺术家提供驻留机会。
这个致力于推广数字艺术的奖项每一次颁发都会引出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话题讨论——艺术,这块传统上被认为是人类智慧金字塔尖的领域也要被 AI 占领了吗?
比如,获得2018年流明奖学生奖的多屏影像装置《拟态》,是一次用算法来模拟生物学拟态过程的艺术实验。艺术家吴子薇曾自述:,这个作品受启发于李普曼《公众舆论》中关于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拟态环境是一种主观的、有偏向的、经过传播媒介选择加工后的“象征性现实”, 与客观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偏移。真实环境,拟态环境,反应行为,后续影响四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循环,相互改变,相互依存。”
再比如,获2017年流明奖三维雕塑奖提名的《蜗牛的足迹》 是一个投射在柱子上的360度的激光动画循环。这段两分钟的动画讲述了一只蜗牛的故事,它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化出新的运动方式,最终发明了轮子,并最终演变成了它的原始形态。投影表面由磷光材料制成,创造出一种慢慢消失的余辉。由于磷光的痕迹,观众可以同时看到发生了什么,已经发生了什么,以及将要发生什么。 该作品受到指数加速过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物种可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环境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交流和行为。这种对时间的反思通过作品无休止的循环结构以及反复出现的声光脉冲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它指的是潮汐或季节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一只蜗牛发明了车轮,经历了文化的演变,最终回到了它的原点。”
作者:李婷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