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荐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更需要金融的支持,我国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金融巨头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既影响国家实力,又影响亿万人的财富和生活。当前中国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走上世界舞台。
本书选取国内外各类具代表性的大型金融机构,包括投行(高盛、罗斯柴尔德)、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瑞银)、资管机构(贝莱德、黑石)、保险机构(伯克希尔、平安、泰康)、产融金控机构(复星)、金融科技企业等,本着客观、专业、理性的科学立场,结合公开资料和财务报表,深入研究、解码其战略定位、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发展路径、财务技巧、成败经验教训等,全面解析世界百年金融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力图为我国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提供借鉴,为广大金融从业人员和投资者提供案例和启示。
本书作者任泽平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等职,提出的“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经典标准分析框架。
本书另一作者曹志楠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就职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等。
《金融模式》,任泽平、曹志楠著,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书摘
拆解金融商业模式的密码
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金融世界的商业秘密是什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发挥着提供清算支付、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进行风险管理、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等关键功能。
金融机构则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既在宏观上影响金融霸权和大国兴衰,又在微观上影响亿万人的资产和生活。引导经济运转的,除了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之外,还有一双金融“隐形之手”。
有的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纵横捭阖、呼风唤雨,在全球运作资源的同时,成为各国金融实力的象征,例如“全球最大基金公司贝莱德”“不动产之王黑石”“高盛帝国”等,罗斯柴尔德家族甚至一度被神化为操控世界的神秘犹太组织。这些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密码是什么?
有的金融机构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服务实体经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高超的战略布局,不断迭代商业模式,最终杀出重围,开拓了一片天地,成长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典范。例如,平安成为世界级综合金融集团,泰康实现了从保险到康养的突围,复星走在产融结合、多元化投资的路上。这些国内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也有的以一代枭雄的姿态迅速崛起、全球并购、攻城略地,利用“高超”的财技游走于法律和监管边缘,上演一幕幕权力与资本的游戏,但最终因为过于激进险些酿成重大金融风险,或者沦为庞氏骗局和割“韭菜”的“镰刀”,轰然倒下、快速陨落,比如安邦、明天系、华信系等,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教科书级的案例。
这不单纯是一幕幕成王败寇的商业游戏,成败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商业模式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现金流是解锁商业密码的一把钥匙。企业可以暂时没有利润,但不能没有现金流。没有利润可以等待下一个周期,没有流动性则连明天都等不到。好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正向现金流。反之,如果底层商业模式和资产不能产生可持续的正向现金流,长期依靠外部举债、补贴,则或走向债务深渊,或被资本绑架,或沦为庞氏骗局。
大国兴衰与金融霸权更迭是相互影响的,近500年每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一批金融巨子乘势而起。现代金融业起源于意大利,成形于荷兰,兴盛于英国,如今在美国发展至鼎盛。
300年前,英国主导全球殖民贸易,罗斯柴尔德家族等独揽贸易汇兑和政府融资大权,帮助英国成就“日不落帝国”。
200年前,美国取代英国霸主地位,以高盛、摩根为代表的投行,以贝莱德、伯克希尔·哈撒韦(简称伯克希尔)为代表的投资机构,撬动巨额资本,成为世界顶级金融机构。
再看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金融业的繁荣发展对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机。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逐步恢复银行、保险业,90年代建立证券交易所。发展至今,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值最大的四家银行均在中国,股票、债券、保险市场也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与世界级金融巨头仍有差距,金融监管体系尚待完善,直接融资比重处在较低水平,金融普惠仍较为欠缺。
未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金融机构能否在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效率、帮助老百姓财富保值增值等功能的同时,实现自身实力的发展壮大,甚至能够“出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这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者:任泽平、曹志楠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