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亚美尼亚的小提琴手马星星,来到上海已经12年了。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她,不久前主动报名成为自己所在社区的志愿者——这段时间,她在楼层里爬上爬下,挨家挨户敲门分发抗原检测试剂,为上海战疫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没有出生在上海的土地上,并不代表我的付出会少。作为一个上海的居民,我不要只有她开心的时候,才有我的陪伴,她生病的时候我也会在的。我们这么热爱上海,如果大家团结的话,肯定会很快好起来。”马星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大规模核酸筛查陆续开展。虹桥地区是上海主要的外籍人员聚居区之一,8万余居民中有约2万外籍居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守住社区就是守住第一线,但社区的防疫工作却又涉及千家万户,数不尽的琐碎繁杂。
如何准确解释防疫政策、如何做核酸、如何扫码……在集中核酸检测的过程中,像马星星这样的“洋大白”,帮助不少中外居民解决了技术和沟通问题。
马星星之前向自己所在社区工作人员报名当志愿者,“我在电话里说,我是个外国人,我会亚美尼亚语、俄语、英语、中文,上海话也会一点点,社区工作人员对我说,‘哦,那你可以帮很多人’。
在社区志愿者人手紧缺时,马星星主要负责上门送抗原检测剂,告诉居民抗原测试的做法,等过半个小时,再挨家挨户上门统计居民测试结果,并且帮助他们登记信息。
“每次敲门,尽管穿着防护服不好受,但我还是会暗暗给自己储备能量。当居民开门时,我就送上准备好的大大的微笑,热情地打招呼。我觉得作为志愿者,我应该给大家带来正能量和积极的东西。虽然因为口罩的关系,他们看不见,但我相信他们可以感受得到我的能量。”马星星说。
2009年,16岁的马星星从亚美尼亚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后来又获得上海001号《留学生在沪工作证》,成为上海交响乐团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员。她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她说现在自己完全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大家觉着抗疫外国人可能参与不太多,但是这个事情,真的没有什么外国人或者中国人的概念,大家为了上海、为了中国,一起动手嘛,我们都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
受访者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