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十讲》
陈梧桐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本书在忠实于历史事实、全面吸收朱元璋研究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以讲座体的形式和通俗的文笔,从十个方面对朱元璋一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引起重大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客观阐述,最大程度地让普通大众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位声名显赫又与众不同的“草根皇帝”。
>>内文选读
序言
陈梧桐
2013年金秋的一个晴朗日子,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陈杰和编辑部主任杨彦玲两位女士,在一位熟人的带领下,找到寒舍约稿。她们与我素昧平生,却一口气约请撰写《朱元璋传》与《朱元璋十讲》两部著作,并说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交稿,时间不限。这份厚爱与信任令我非常感动,便毫不犹豫地承应下来。我花了一年四个月的时间,写出38万字的《朱元璋传》。2017年3月,出版社将此书正式推出,立即获得广泛的好评,入围当年的“中国好书”,令我颇感欣慰。
接着,我开始酝酿《朱元璋十讲》的写作框架。既然是讲座体的作品,自然应该从朱元璋的生平事迹中择取若干重大专题讲深讲透,从而与系统论述其一生经历的传记作品区别开来。但朱元璋的经历曲折复杂,他既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又是明朝的开国君主,一身兼具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他以优异的军事与政治才能,率领起义队伍,沉重地打击江南地区的豪强地主势力,最后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明朝建立后,又进一步统一全国,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厘定各种典章制度,严惩贪官污吏,击杀不法豪强,使动荡的社会秩序渐趋稳定;调整生产关系,计民授田,轻徭薄赋,使满目疮痍的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超越了宋元时代;尊孔崇儒,振兴文教,普施教化,使在元代遭到阻滞的华夏传统文化走向全面复兴;施行以“不征”为特征的外交政策,同时大力加强海防建设,坚决抵御倭寇的侵扰。他在位31年的治绩,不仅弼成“洪武之治”,奠定明前期盛世的基础,而且对此后明清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称得起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君主,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肩。故清康熙帝玄烨称赞说:“朕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并为朱元璋的明孝陵题词曰:“治隆唐宋”。然而,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朱元璋的身上也存在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其某些决策的偏差和失误,给当时与后代造成不小的祸患。由于是非功过集于一身,学术界对朱元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那么,究竟选择哪些专题来展开论述,便不免感到棘手和犹豫。
经过反复斟酌,笔者为专题的选择定下两条标准:一是引起重大争论的问题,这是读者较为关注而又希望了解的;二是朱元璋一生活动中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牵涉到他的成败得失、功过评价乃至于历史的走向。根据这两条标准,笔者最终确定以下几个专题:出生地问题;起义早期的活动与江南根据地的营建;击灭西东两雄,推翻元朝统治;创建大明王朝与统一全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锄强扶弱”,安定民心;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复兴以华夏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和平外交与御倭斗争。各为一讲,共计十讲。
专题确定之后,2016年笔者完成其他的写作任务,便着手这部书稿的撰写。原以为此前我已对朱元璋一生活动的许多重大问题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发表过一批论文,出版过《朱元璋研究》的专著,并写过多种朱元璋的传记,既有两三千字的短小篇什,也有六七十万字的鸿篇巨制,撰写这部讲座体的作品,可谓驾轻就熟,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孰料,就在开笔不久,中华书局等三家出版社先后找来,要求重版我的四部旧作。既然有机会重版,我决定对这几部旧作进行一番修订,除纠正某些讹误,还对某些不甚完满的章节作些修改补充。其中,有三部是我与其他学者共同合作的,但三位合作者除一位外,另外两位不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于此,就是身体欠佳,无力顾及于此,只好由我来承担全书的修订工作,因此耗费了不少时间。另有一部是自己的专著,篇幅多达60余万字,我又对篇章结构做了调整,重写很大一部分章节,耗时更多。这样,《朱元璋十讲》的写作便时断时续,一拖再拖,直到四部旧作全部修订完毕之后,才集中精力投入这部书稿的写作,于去年冬方告杀青。屈指算来,这部书稿从开笔到完工,竟耗时达三年之久,实在愧对河南文艺出版社的厚爱与信任。
书中所叙,多为个人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方家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
陈梧桐,明史学家。1935年11月出生于福建安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朱元璋研究会顾问。出版有《朱元璋研究》《洪武皇帝大传》《明史十讲》(第一作者)等多部著作。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陈梧桐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