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传承中如何与时俱进?青年艺术家如何在各自艺术门类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并对中华文化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月27~29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杂技家协会、北京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第12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 “青年与中华文艺之未来”这一论坛主题,众多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青年艺术家、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观点。
▲“第12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现场。
在与会者看来,青年艺术家们应该自觉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内核,同时把握各自行业的时代特点与风潮,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积极因素吸纳其中,赋予中华文化富有时代特点的表达。北京星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CE0陈俊廷便以国潮为例,指出青年艺术家应该更有远见地发挥以传统文化内核融合潮流文化的新创意与挑战,以大国文化包容自信的态度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复兴的影响力,不拘泥于西方固化的审美观念,以分享中华文化为傲,大胆走出自己的原创风格。近来流行的“国潮”便代表着我国审美、文化元素与现代前端时尚的深度融合,是依托于中国文化元素的抽离和再造,创造出的一种新生活方式和产品创新体系。“国潮崛起的背后靠的是品牌策划、文化输出、明星效应,但本质上离不开国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是让更多年轻人认可中国制造便捷有效的捷径,也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中国制造。”
电影导演常征也认为,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共同使命便是创造“民族优质”作品——每一位艺术家要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中华文化做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在作品中提炼出中华民族的优点与特点,增强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塑造正向优质的国民性格。中国评剧院编剧冯静便以其个人参与创作的话剧《谷文昌》《白鹭归来》《农民院士》为例,说明文艺作品如何通过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故事,共同讴歌勤劳、勇敢、善良、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戏剧舞台构筑与观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赵妍也指出,中国美学与哲学为舞美艺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他们的作品始终浸入了一种“东方的存在”:“纵观近十几年来中国舞美设计师的实践作品,在他们代表作中往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转化成了现代舞美的造型语言,以此连接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他们不仅要接纳和发展现代化的空间理念和构建体系,也必须正视潮流荡涤后亦无法丢失的珍贵传承。”
也有与会者观察到,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承接上,在重视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同时,却又不能将其奉为圭臬,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声天团团长、吴兆南相声剧艺社行政总监姬天语便讲述了自己创办女子相声团体的经历,她注意到,近代相声发展二百余年,几经起伏兴衰,女性相声工作者却寥寥无几,其中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囿于传统观念的性别偏见。作为新一代的相声艺术从业者,她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相声能成为两性平等共赏、齐心共荣的艺术,既让性别不再是界线,也让性别成为特色界线。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青年艺术家、专家学者应坚定文化自信,把艺术创作和理论评论的根基筑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深入挖掘和展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育精神,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回应时代关切,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学术洞察力,准确把握时代洪流的变化,用审美的方式、学术的方式,省察和观照社会现实,创作出更多展现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勇于攀登新时代的文艺高峰;应坚守艺术理想,不断砥砺从艺初心,把德艺双馨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积极引领社会审美风尚,做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融个人的艺术追求于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之中,自觉担当立心铸魂的职责使命。
据悉,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是中国文联开展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文艺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11届,为加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交流、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心、凝聚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彭丹
图片:中国文联供图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