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不能忘,我一辈子要为人民而写作” ,浑厚而嘹亮的声音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报告厅中回响,在9月28日上午举办的“理想传承 立根铸魂——上海音协、上海影协新会员入会典礼”上, 作曲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给新会员带来一堂生动的课程。
《红旗颂》《使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都出自吕其明之手。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作曲家,吕其明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庐山恋》《城南旧事》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了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吕其明也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吕其明最为经典的作品就是《红旗颂》
以生活作为创作源泉,夜以继日写下《红旗颂》
《红旗颂》的创作灵感,和吕其明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红旗下成长的吕其明,对红旗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从百团大战指挥所到淮海战役的阵地前,吕其明目睹了一面面红旗在革命者战斗的地方飘扬着,血染的战斗红旗和天安门的胜利红旗,都在吕其明心中形成伟大崇高的形象。
1965年,吕其明接收到“上海之春”音乐会的一篇“命题作文”——创作《红旗颂》。峥嵘岁月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一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士们举着红旗冲锋陷阵,一个倒下了,另一个战士继续拿起红旗冲上制高点的画面;是一幅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那面历史性的五星红旗的画面;是一幅十一参加庆祝游行,大家一起手挽手从天安门前阔步向前,高呼口号,热泪盈眶的画面;是一幅新中国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画面……”
如何形成一个历史与现实、理智与感情的碰撞?吕其明思考了良久,选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开头的旋律,紧扣《红旗颂》的主题,又增添了奋发有力的进行曲节奏,他用7天时间夜以继日的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的创作。并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乐团联合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在创作完《红旗颂》之后,吕其明还反复修改了这部作品,最终定稿完成于2019年,作为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
在吕其明看来,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就是一部伟大的党,伟大祖国的赞歌,“6月29日,我伴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步入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当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庄严的时刻,我感到无上光荣”。这部作品融入了吕其明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的强烈感情,是他一生为党讴歌的代表作,“没有高超的技巧,只有纯朴的情感。《红旗颂》这部作品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这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历史在一页一页地翻过,我认为,绝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坚持为人民创作,书写伟大的时代,
1945年,年仅15岁的吕其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老乡家里,油灯照耀下,他向党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吕其明表示,是党教他怎么做人,怎么做事。那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要做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老老实实,品德高尚,乐于奉献,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在事业上,要有责任感,严格要求,追求高标准,追求完美,“入党是我人生的起点,从此确定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文艺观和价值观。决心把一切献给党,献给祖国和人民”。
党的文艺思想光辉也照耀着吕其明前行的道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两条对于他具有终身指导意义:一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吕其明表示, “向传统学习,向民间音乐学习。这些重要思想渗透到我幼小的心灵和血液中,在我的头脑中生了根,牢记了一辈子,并终身成为我工作的指南针”。
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是吕其明革命的领路人。吕惠生一生追求真理和光明,参军后任新四军七师皖江抗日根据地行政公署主任,后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壮烈牺牲。父亲的英雄形象,是吕其明崇高的路标,“给了我铮铮铁骨,耿耿丹心,一腔热血,浩然正气,”。
“一辈子要为人民而写作”是吕其明一贯的坚持。1951年,吕其明走上了电影作曲岗位,在工作岗位上,他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如饥似渴地学习,勤奋努力地工作,先后为200余部(集)电影、电视剧作曲,创作了10余部器乐作品和300多首歌曲。
“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红旗,书写伟大时代,这是我终身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吕其明表示,“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的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奉献给党、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这就是我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精益求精创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树立榜样
吕其明对于青年文艺工作者发表了寄语——一是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信仰。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人表达,它要赢得人民大众的喜爱,就应该去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去关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在吕其明看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是聂耳和田汉在民族危难时刻创作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表达了人们的心声。人民需要这样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是精益求精地去创作。“创作要有灵感,但是不能只是去等待灵感。应该在深入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思想和激情,在提高专业能力中去精益求精地创作”。在吕其明看来,工匠精神,讲究的就是孜孜不倦,专注专心。吕其明在35岁那年创作《红旗颂》,却用了毕生精力去完善。
三是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吕其明认为,“我们创作的作品,不是用来孤芳自赏的,而是为了得到老百姓的喜闻乐见。他们的喜爱是我们的理想。”如何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吕其明一语道出重点——创作者自己要有真善美的心灵,“狭隘的心灵,灰暗的思想,是创作不出打动别人的好作品。所以,我们要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向民族文化学习,学习让我们聪明起来,让我们高尚起来,让我们不被名利诱惑,不会迷路或走弯路。一生能够安安静静而且干干净净去从事我们喜欢的创作工作,去创作人民喜欢的作品。”
吕其明的讲课让上海音协和影协的青年会员受益匪浅。上海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员卢璐表示,“我们需要虚心学艺德、学艺术、学自己薄弱的一切东西,向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艺术家学,向一技之长的同事学,向书本学,向观众学,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表演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深化,最后成为自己的积累”,卢璐希望自己在未来“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创作出‘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芬芳、闻得见汗水味道’的高质量艺术作品。”
参演过电影《鸦片战争》《太阳火》《烽火芳菲》《战疫2020》的演员严屹宽表示,“都说拍戏很苦,然而没有苦哪来甜!创作不易,但不经历困苦探索就会失去艺术真正能打动人的美。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生在这大好时代,我们拥有的已经很多,理应更加努力。把创作中的艰难困苦,当做一种加持,当做是观众们对我们的信任,绝不可辜负,砥砺前行。潜心钻研作品和角色,讲好优秀华夏儿女,中国梦的奋斗故事!潜心修炼自身业务能力,不能忘记初心。”
作者:汪荔诚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