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张得蒂的《琴声》、杨奇瑞的《仇娃参军》、吴为山的《南京大屠杀》……80余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今天齐聚上海儿童博物馆举办的“童年塑记”雕塑展,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让少年儿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发挥美术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作用。
本次展览分为“童年往事”、“小小少年”、“亲爱的孩子”、“熙融之家”、“动物伙伴”和“七彩艺光”六个板块。其中,名家经典真迹近20件套,主要有:刘开渠的《欢迎人民解放军》(1956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复刻版仿真图片);张得蒂的《琴声》(1979-1983年)、《照镜子》(2013年);周轻鼎的《公鹿》(1981年);杨奇瑞的《仇娃参军》(1990年);吴为山的《南京大屠杀》(2007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动工,由刘开渠主持并担任设计处处长及美术组组长 。《欢迎人民解放军》是碑座下层汉白玉主题浮雕组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十个重要历史瞬间,概括了自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史实 。浮雕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和意象性,语言精练,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在西洋写实雕塑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雕塑简练、单纯及线画的表现方法,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此次展出的复刻版仿真图片所呈现的最后一块浮雕 ——《欢迎人民解放军》,是唯一在形象中表现了少年儿童的创作。
作为中国雕塑史上少见的女性雕塑家 ,张得蒂的作品有一种娟秀、抒情的风格。作品《琴声》也延续了这一风格,作者以大理石的洁白来表现小女孩的清纯可爱 ,以线条的温润柔和来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看着低头认真弹奏的女孩,耳边似乎也响起了悠悠琴声。“我想,小女孩弹出的《琴声》,一定会给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亲人,送上安慰,这也一定是我们大家的心愿。”张得蒂说。
周轻鼎被誉为“中国现代动物雕塑奠基人”,他做动物雕塑强调个性和主观感受 ,能从石头、树根、山势川形等自然形态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在创作过程中,周轻鼎避免过多的人为加工,主张宁拙勿巧,因此作品大多造型简略,充满浑然天成的审美意趣。他所创作的动物雕塑多赋予人的性格 、人情的色彩,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生态景象,比如此次展出的《公鹿》。
杨奇瑞参与创作的雕塑作品《仇娃参军》表现的是抗战时期,老百姓送孩子参军的场面。中间的爷爷虽因身体残疾只能依赖板车出行,但他并没有面露颓态,而是高举双臂,奋力地吹着手中的唢呐,誓要与敌人抗争到底。左侧的母亲神情木然,战争已夺去她的丈夫,如今她的孩子也要离她而去 。最右的仇娃身披红花,手握铁枪,表情刚毅,心中早已视死如归,只有保家卫国的决心。作品采用了传统的人物构图 ,角色呈三角站位,彼此之间的情绪相互勾连衬托 ,形成一个稳定、向内的情绪氛围,又通过板车的手柄和铁砂枪的指向使作品具有空间上的外延感, 两厢结合,让作品显得张力十足,意味无穷。
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南京大屠杀》取材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悲惨遭遇。在目睹了自己的亲人被日军杀害之后 ,男孩瘫坐在地。恐惧、无助、痛苦、愤怒交织在他哭号的脸上,凝结成了无声的呐喊。创作者吴为山采取粗犷的塑造手法 ,将80多年前那段沉重的历史定格在了这具小小的身体上。他说,“我要通过艺术语言,让这些冤死的灵魂复活,告诉全世界,我们的民族曾遭受过的危难,以及普通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挣扎和呐喊……“
该展览是中国美术学院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所策划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全国巡展的第二站,将持续展出至11月14日。据透露,为配合展览,上海儿童博物馆将陆续推出专家直播导览、线上研讨会、线下雕塑探索活动及雕塑材料包订制等文教内容。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柳青
图片来源:上海儿童博物馆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