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荣《娇艳》,水彩画
百多年前的“西画东渐”,使得西方艺术门类通过各种途径传至中国,这其中包括水彩画。上海作为东西文化交汇的重镇,成为了中国水彩画的发源地,见证了水彩画在中国的衍变和发展的历史。百年来上海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环境也为水彩画提供了生存和融合的空间,几代水彩艺术家为中国水彩画的启蒙、发展、成熟和拓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耄耋之年的陈培荣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近日,“清·虚·玄·韵——刘海粟美术馆馆藏陈培荣作品研究展”正于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为人们提供了水彩画在中国本土化发展中不断呈现新艺术价值的一个样本。
这样的馆藏研究展,是刘海粟美术馆基于研究、梳理馆藏个体艺术家的艺术历程和艺术成就,呈现近现代海派文化发展脉络,推出的典藏策展品牌,旨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中建立属于美术馆自己的收藏语言,助推馆藏开放共享的创新性发展。
而此次展览便基于刘海粟美术馆对陈培荣作品的收藏和艺术家个人的最新创作,比较全面地呈现了艺术家的艺术风貌。这些气韵生动的画幅宛如一首首视觉的诗歌,呈现出静谧空灵、氤氲虚幻、绚烂极致的意境。
陈培荣 《花之韵系列1》,水彩画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指出,陈培荣水彩画作品的形式语言显然是西方的,然而其水彩画艺术的思想又是东方的。其标志性的“清、虚、玄、韵”的艺术风格,实为传统中国画中写意精神的现代表达。陈培荣的作品呈现出的空灵、清丽、深邃而凝重的视觉语言,是他对客观世界体悟后结合自身多重美学思考后的主观再现,是气韵生动的艺术诠释。
并且,这种“意”在陈培荣的作品中,既是中国画的写意之“意”,也是西方绘画的意象之“意”。为了表达“意”的内涵和境界,陈培荣展示了他扎实的创作技法能力和综合美学修养,融合了西画的光影色彩语言和笔法以及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和写意精神,坚持了在本体语言上完美极致的探索,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水彩语言表现的维度和力度,并将诸多修养融会贯通,锐意变法,形成了他纯个性化的新意象绘画。
陈培荣 《都市怀旧系列7》,油画
艺术评论家徐明松指出,海派美术到了1980年代,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城市化特色。他认为设计与设计的元素,进入陈培荣等人水彩画的创作过程当中,就构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表达。
在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看来,陈培荣的水彩画一改传统习俗,不再把水彩画当做即兴小品,或视之为速写、小幅习作,而是追求一种宏大制作,反映出提升水彩画内涵的时代诉求。他画水彩,也画油画,无论是水彩还是油画都对照着 “清、虚、玄、韵”的观点进行创作。
陈培荣 《花之韵系列10》,水彩画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从这个展览看到,水彩画在上海的传承脉络饶有意味。她指出,陈培荣是中国第二代水彩大家哈定的得意门生,哈定则师承中国第一代水彩大家张充仁。而陈培荣的学生中,又有像柳毅这样活跃在画坛的中生代。“张充仁、哈定、陈培荣分别代表了水彩画进入中国以后的三个阶段。这样的脉络梳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
陈培荣 《都市怀旧系列6》,油画
作者:范昕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