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建党100周年隆重而热烈的氛围里,一批党史题材影视作品陆续播出,收获了不同以往的反响,观众破圈层,评分破纪录,收视有新高,质量获好评,实现了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上新的升华。作品走出以往创作的“舒适区”和“瓶颈处”,努力在党史题材领域精耕细作。既尊重经验和规律,又避免因袭和束缚,以新的题材发现、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让百年党史焕发出新的思想艺术光彩。
历史纵深处获取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拓展党史题材的历史和艺术书写空间
这批影视作品的亮点之一,是从历史纵深处获取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丰富党史作品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拓展党史题材的历史和艺术书写空间,增强作品新的“辨识度”。
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就其总体成就而言,是将整个中国革命史完整地转换成了一部部影视艺术作品,让中国革命历程,既彪炳于史册,又展现于荧屏。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以宏大叙事、纪实手法和史诗风格为审美叙事特征,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为思想主题,以领袖、先辈和英烈为主要人物形象,形成了党史题材作品已有的基本内容特征和艺术范式。在这些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对百年历史节点的时代期许和创新契机,面对观众对党史题材影视作品新的审美期待,如何能在题材上有新发现,在人物上有新面貌,在结构上有新样式,在艺术上有新表达,这批新作作出了各自的探索和努力。
《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写起,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前史,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去表现。这一独特的表达角度,以往党史题材电视剧少有涉及。它以历史发展的自身逻辑,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向观众展示近代思想文化运动以及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党的建立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开阔的思想视野、宏大的历史格局、生动细腻的艺术笔触,以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绘就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定风貌。百多年前,在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艰难时事中,在各种思想与主义的争论中,建党先辈们开始了他们救国救民的艰难探索之路。作品既给观众呈现出一幅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艺术画卷,也清晰展现了我党建立初期的丰厚历史背景,同时也拓展了党史题材作品的历史和人物容量。“觉醒年代”这四个字,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命名。
如果说《觉醒年代》是以纵深的“史家之笔”,在弘阔历史背景下来书写建党伟业,那么,《大浪淘沙》的题材新鲜之处,则是以建党过程中,不同党史人物人生的离合聚散,命运的起落沉浮为叙事主线,见证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和面对理想信仰的种种考验。剧中13位党的一大代表,有的英勇牺牲,有的中途落伍,有的一度迷茫徘徊而又最终回归,有的背叛投敌遭历史唾弃,有的坚持到最后胜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革命进程的大浪淘沙与个人面对信仰时的抉择相互交织激荡,使作品具有了更大的历史寓意和戏剧张力。
这两部剧也从多层次、多侧面丰富了党史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在《觉醒年代》中,特别是陈独秀的形象更显鲜活生动,既突出表现了他在建党上的历史功绩,也展现了他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和五四运动总司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并从他的家庭生活、父子关系、师生情谊、朋友交往等层面,细致描绘了他的性格和情感特征,让这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兼具了革命者品质、文人风骨与人间烟火气。还有李大钊身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气质,蔡元培身上的长者之风与圆融的处世能力,胡适身上鲜明的西方文化印记,鲁迅身上的冷峻孤傲清醒……都让党史题材中的人物形象愈显丰满。《大浪淘沙》中,一些在以往创作中被视为具有某种“敏感性”的人物,也都有各自独立的人物线索和历史活动空间,具体而深刻地剖析了他们最终被革命洪流淘汰的命运必然性。
采取新的剧情结构和叙事策略,体现出艺术想象对历史时空的重构和概括力
亮点之二,是采取新的剧情结构和叙事策略,体现出艺术想象对历史时空的重构和概括力,给观众带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如果说《觉醒年代》《大浪淘沙》这两部作品是因新的题材角度和人物面貌使作品有了新的思想和审美发现,那么《百炼成钢》这部剧则是以内容形式的新颖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格外引人关注。
首先,该剧实践了在一部电视剧作品中对百年党史做全景式和贯通性表达的“艺术野心”,从对一个世纪的百年回眸中,提炼出“血火中淬炼钢铁信仰,奋斗中铸就百年辉煌”的宏大主题立意,并用不同以往的创新表达,给予这一宏大主题以艺术诠释。将百年历史所聚合成的思想能量,熔铸于影视艺术的审美能量之中,两相交融,让百年党史焕发出新的思想艺术光彩。
其次,为了完成这一宏大构想,该剧以全新的叙事结构和策略,体现出艺术思维对历史本身所具有的概括力和重塑力。“板块”“组歌”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选取百年党史中的重要节点,在充分尊重以往党史题材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既追求我党精神血脉在百年历程中的一以贯通,又体现了百年党史在书写形式上的一气呵成,同时还让作品具有了段落分明的艺术节奏感。该剧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选取百年党史中的重要节点,将其形成贯穿表达的八个板块,每个板块都以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广为流传的歌曲为标题,并将其创作或流传的过程纳入板块叙事之中,借助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来烘托渲染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别开生面的叙事结构和形式创新,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其三,为了突出这部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强化对历史的主观抒情,剧中还融入了更多的影视表达手段,特别是将综艺元素、音乐元素和舞台元素纳入电视剧创作,更是一种前无先例的大胆尝试。该剧在每一个历史板块的结尾处,都有一段特别的情境表达,让剧中人走出剧情歌以咏志,但又与剧情水乳交融,升华主题的同时,更是实现了历史与现实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全新的艺术想象力,使作品的抒情性和历史诗意更加浓郁,也让其充满了一种青春气质,实现了“史以抒怀,歌以咏志,因其百炼,所以成钢”的创作追求。
在结构和形式上追求创新的作品,还有《光荣与梦想》。它虽然是以传统的宏大叙事讲述从1921年建党到抗美援朝战争30多年来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但开篇却从1982年在杨开慧故居墙壁中发现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诗文手稿开始,接着再以晚年毛泽东深情怀念杨开慧的一组镜头画面,切入对历史往事的回顾。这种浓浓的主观抒情,让历史与现实构成了艺术交织,在诗意般的深情缅怀之中,历史被徐徐地打开……
“时代报告剧”是近年来在主题创作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电视剧体裁。抗疫题材电视剧《在一起》是其去年的代表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今年的党史题材创作中,《理想照耀中国》《我们的新时代》和《功勋》三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作品,又让这一新形式,在艺术上更趋于成熟,在内容的时代性、报告性与影视艺术性的结合上,更加完美和统一。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例,这部剧选取了在百年党史发展历程中4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用“以人贯史”和“百年串珠”的手法,将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和精神风貌,具象融入40个短小精致的人物故事中,聚焦理想信仰对人生的照耀和启迪。这些人物既有先辈和英烈,也有今天就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每个故事都撷取一个小巧精致的人生片段,独立成篇,而连缀起来,则又是百年党史云蒸霞蔚般的锦绣篇章,可谓是“以精巧而博宏大”。
青春化艺术风格,让党史题材具有浓郁的青春气质,打开一条让当代年轻人走进党史的艺术通道
亮点之三在于,聚焦党史题材中的青春主题,追求青春化艺术风格,让党史题材具有浓郁的青春气质,打开一条让当代年轻人走进党史的艺术通道。
书写青春主题和注重青春化表达,是这一批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青春本身就是党史题材中所蕴含的艺术养分,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印记,从一开始,就被深深植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篇章中。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青春》一文,号召“以青春之我,再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社会,青春之民族……”青春二字在中国革命之初,就是革命的精神象征和情感动力。从青春角度,开掘和再现党史题材作品中的热血与激情,让先辈恢复充满青春热血的形象,让观众体验到百年大党今天依然充满勃勃生机的青春力量,也构成了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追求。
《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和北大红楼中那一批年轻共产党员,在信仰的感召之下,无不血气方刚,以青春无畏之气概,特立独行于血雨腥风之中;《百炼成钢》中以文学手法所描写的“少共国际师”中那批小战士们,把十七八岁的青春之火,燃烧在雪山草地的漫漫征途之中;《理想照耀中国》之《雪国的篝火》篇章中,天真稚嫩的红军炊事班小战士糖豆,把他16岁刚刚开始绽放的青春生命,永远雪藏于长征途中的雪山之上;《跨过鸭绿江》中的毛岸英,新婚不久便以青春殉国,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光荣与梦想》中的杨开慧,把对毛泽东的深情思念,写成一篇篇饱含青春之恋的诗文,藏在墙壁中……他们的革命生涯,虽起于青春,止于青春,但也永恒于青春。
青春与爱情必然是连在一起的。在这批作品中,革命者们的爱情故事,也都得到了比以往题材中更加充分细腻的表现: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深情,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默契,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热烈,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率真……他们的爱情故事,因青春而美好,因信仰而牢固,因革命而纯粹,因牺牲而伟大。这些爱情故事,增添了作品的青春化特征,也使人物有了更加动人的青春光彩。
在突出对党史题材中青春主题书写的同时。不少作品也强化了运用青春化表达的艺术手法,努力追求作品中的意象营造,情感浓度,诗性咏叹和抒情格调,写出了革命中青春的绚丽和美好,从而完成向党史青春主题的致敬。《光荣与梦想》中,追求对历史情境的诗化处理,见人,见事,见史,见冲突,见细节的艺术呈现方式,都给传统党史叙事,带来新的感动。
实现青春化书写的艺术追求中,《大浪淘沙》更有别出心裁之处:以双时空叙事结构推进剧情——当代叙事线是青年研究生网络博主陈启航的现代生活,历史叙事线是他制作的党史学习视频中展现的那个动荡年代。把当代一批年轻人对党史的学习解读传播和他们的青春生活状态,嵌入党史表达内容,让历史青春与当代青春互动,创造了让当代年轻人以剧中人角色进入党史叙事的新方式。
对青春化艺术风格的追求,也体现在这批作品对演员的选择和表演上,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中,党史人物大都“老成持重”的面貌和过于程式化的表演路数,让人物更加贴近他们当时的年龄状态,更加具有青春气质,让具有坚定理想信仰的灵魂,与一副副雄姿英发的年轻面孔合为一体,神形兼得。在诠释青春主题和塑造青春形象上,也不回避他们青春中的青涩与稚嫩,比如《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二人与父亲陈独秀之间的父子矛盾和情感对峙,就见证了青春的成长过程。在对领袖人物破除程式化的塑造方面,这批剧中的四位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可谓各有千秋:《中流击水》中王仁君扮演的毛泽东情感细腻,《觉醒年代》和《光荣与梦想》中侯京健扮演的青年毛泽东雄姿英发,《大浪淘沙》中保剑锋扮演的毛泽东沉稳内敛,《百炼成钢》中王雷扮演的毛泽东厚重而不失锋芒。他们都以各自的艺术特长和表演风格,丰富了领袖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正是这些镶嵌在宏大叙事之中的细节和瞬间,让历史显现出了它的血肉经脉和藏在皱褶之中的动人表情
亮点之四是,在宏大的历史体量中,发挥艺术想象,注入生动细节,追求工笔与写意、纪实与抒情兼容的艺术效果。
这批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就其整体艺术成色而言,都与以往作品有了较大提升。这均得益于创作者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同时,对其作品灌注了更大的艺术心血,将最新的影视艺术手法和更具韵味的审美意象,运用于党史题材创作。
《觉醒年代》用丰富细节和精心制作还原历史环境,不仅让作品呈现出精致的艺术品相,也实现了让故事、情节、人物从历史中真实还原的效果。剧中对上世纪初老北京的城楼、道路、车辙、骆驼、风沙等风物的一组组镜头画面,颇具象征性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苍凉和沉重。海河边,天昏云暗的背景下,一群群流民的悲惨生活状况,让李大钊陈独秀泪流满面地举拳发誓:只有建党救国才是唯一出路!还有在人物刻画上的细节出奇之处:漫天风雪中,蔡元培踽踽独行,数次徘徊在陈独秀的寓所旁,请其出任北大教职,其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意既充盈于画面,又感动于人心。而毛泽东的出场镜头,则是在大雨中奔跑的形象,特写的双脚溅起雨水,预示着他追赶时代洪流的急切心情和顽强而充满青春的力量。无独有偶的是,在《中流击水》中,青年毛泽东的出场,也是在奔跑着追赶火车时,跑掉了一只鞋子,以此引出了在后面的情节中,关于是让鞋适合脚还是脚适合鞋的那一场有趣而又有寓意的议论。在表现人物关系的细节上,《觉醒年代》中也有令人感动的细节:当陈独秀悲情告别北大时,他回身望去,看到在送行的人群中,竟然有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敌黄侃、辜鸿铭等人,陈独秀眼眶潮湿,向着他们躬身长揖而别……这一场面,看似闲笔,但却展示了那一批文人之间虽有相斥但又有相通、虽不同道但又同惜的气质与风骨。正是这些镶嵌在宏大叙事之中的细节和瞬间,让历史显现出了它的血肉经脉和藏在皱褶之中的动人表情。同时它也证明:在艺术创作中,情节不能脱离细节,细节本身也构成情节。
党史题材是电视剧创作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文艺创作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和巨大精神思想财富。这一特殊的题材属性,既需要我们在艺术上有不断创新,实现对历史的时代性书写,更需要我们以严肃和认真的态度,了解历史和尊重历史,在题材的“约定性”中实现艺术上的突破,在内容的“共性化”思想特征中,追求作品的个性化风格,在历史逻辑中展开艺术想象,在党史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成果基础上,拓展新的艺术空间。这些也是建党百年党史题材影视创作给我们提出的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