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扬老一辈出版人的精神风貌,做好有眼界、有胸怀、有品格、有担当的文化出版?沪上88岁出版家江曾培最新散文集《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近日出版,对当下颇多启示。
全书共收录五十余篇怀人叙事的散文,既有对巴金、汪道涵、林放、柯灵、王元化、赵家璧、罗竹风、钱君匋、黄宗英、丁景唐等老一辈作家学者的诚恳追怀,也有对黎汝清、陆文夫、鲁彦周、李国文、史铁生、谢泉铭、邹嘉骊、郭志坤、郝铭鉴等友人与同事的深情记叙。全书凝聚了新时期文学史、文化史的点滴,勾勒出老牌文艺出版社发展脉络,也展现出薪火相传的文化品格。
恰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在该书序言中所评价的——《文品与人品》“部分地勾画了一个时期的文化群像”。比如,书中写到柯灵,1992年初筹划出版《柯灵六十年文选》,书稿由柯老亲自编选。当时柯老已83岁高龄,一开始担心柯老是否有精力和时间去完成这一颇为浩瀚而又繁琐的编选工作,可几个月后,柯老就将几只大信袋装着的稿子交给陈先法。所有的稿子都整理得清清楚楚,整整齐齐,前面附有一张长长的目录,每袋为一卷。打开来看,每篇稿子的角上又用红笔写着次序号码,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江曾培如是感慨:凡与柯老相识相交的编辑,都庆幸自己结识了一位文品与人品相得益彰的文坛前辈。柯灵自谦他“无力指点江山”,但“也不至贻误苍生,却可以勉力做到俯仰无愧,内心安适”。实际上,“文品”与“人品”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柯老,大有益于“苍生”,以他的美文净化着人生,也洗涤着“江山”。
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也善于提取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特质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对象。比如,写到巴金:“在巴老的书桌上,除了一叠校样外,赫然放着的是一架放大镜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这是因为“巴老遇到一些把握不定的字、词,就要翻翻这部词典”。
“老江的经历重要的是有一种不能忘却的初心。初心是以人文、文化品性为基础的。要有一种人文理念,这是老江人品或者记叙前辈人品的核心内容。”朵云书院·戏剧店的出版座谈会上,文艺评论家郦国义如是评价。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表示,《文品与人品》史料鲜明丰富,让人体会到有眼界、有担当的出版前辈所具备的文化品格。浸润着生命和智慧的文字,展现出江先生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
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出版社工作后,江曾培策划推出大量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图书,从“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小说界文库”“文艺探索书系”等大型丛书,到《重放的鲜花》《思辨随笔》《汽车城》等单行本,为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品与人品》一书记述的,多是我在文艺出版工作中结识的文学艺术家与编辑同事。”江曾培写道:“在组稿编稿的过程中,我与他们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往,这就让我在读‘文’的过程中,也同时读了‘人’。要深入阅读作品,也需要读好人品。”
在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看来,江曾培年近九旬笔耕不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敬佩。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曹培雷认为,“文品与人品”是每个出版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主题,从书中既能学到他与众多文化名家如何结下友谊,也展示了作为出版人应当怎样打造精品图书,从而借鉴宝贵经验,鞭策激励新一代出版人更好地完成文化使命。
作者:许旸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图片来源:出版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